微言网
标题: 治霾“伪装者”霾影重重如何破解? [打印本页]
作者: 曾婷 时间: 2017-4-2 18:50
标题: 治霾“伪装者”霾影重重如何破解?
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难落实,部分企业违法排污并拒绝检查,性质恶劣;一些企业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这些严厉的批评来自环保部的一份督查报告。2月15日~3月18日,环保部会同京津冀鲁豫晋等地组成18个督查组,对华北地区治霾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专项督查。督查涉及的8500家单位中,发现存在问题的有3119家。
尽管公众对于当下社会的种种造假行为并不陌生,也有心理准备,但环保部督察组专项督查的发现依然令人震惊。怎么?应急预案还能照抄照搬,正式印发的文件竟然出现其他区县地名单位?一些原本已经是“僵尸”或已停产的企业居然被纳入应急停限产名单?还有,可能是习惯了,不少地方不去治理雾霾,反倒下大力气去治理数据,多家企业监测数据公然造假,而政府无动于衷。
督查8500家企业,存在问题的就达3119家,占比超过3成。这样一份霾影重重的“成绩单”,多少让公众看到了雾霾治理的另一面。
这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经历了多年堪称严厉的治理,华北地区的雾霾依然如此严重。除了治霾需要有长效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之外,也与各地企业弄虚作假,个别政府阳奉阴违、甚至不作为有密切关系。当严厉的治理举措层层加码、层层下达,最终落到企业及基层政府头上时,却变成了一种“伪装者”的游戏,则又如何指望治理能立竿见影?
如果不是环保部自上而下的督查,这些问题想必还“好好的”呆在那里,造假数据继续堂而皇之地空转,抄来的应急预案也依然是一个摆设,而一些地方依然无视要求,迟迟不能“错峰生产”,即便高压之下应急停产限产,也只是把“僵尸”或已停产的企业拿来充数……那么,有必要追问的是,这些治霾的“伪装者”本来要“装”给谁看?
瞒和骗的对象恐怕首先就是上级。出于种种考量,基层政府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往往缺乏认真二字,事务繁难是一回事,而关键还在于治霾会直接影响地方的经济指标,进而影响当地民众的生活。以华北地区遍地开花的“小散乱污”企业为例,关停取缔不仅意味着政府会失去税源,也会影响不少人的生计,所以执行起来并不积极。
也因此,很多地方往往习惯性地采取应付搪塞之策。而类似的行政惯性,其实也是会传导的。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逻辑,政府也好,企业也罢,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做着一种反反复复的游戏。应付了上边的同时,也就骗过了社会公众。看上去各种措施十分凌厉,而实际上在运行过程中七折八扣,到了末端,基本上就是静水深流、纹丝不动了。
然而,“伪装”只能骗得了一时,却不可能长久有效。毕竟,城市上空浓重的雾霾会说话,如果一直这样糊弄来糊弄去,最终受害的还是雾霾下的民众。
因此,必须以强有力的监督揭穿治霾“伪装者”的画皮,让这种由来已久的作伪风气彻底消散。这其中,不仅需要环保部自上而下的高压策略,各级政府也不能继续“装睡”。当然,也需要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而公众参与的前提,一是政府治理雾霾要不断扩大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再就是还要畅通民众意见表达的渠道,不要民众的环境诉求每每成为“沉没的声音”。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