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清明节:让“慎终追远”糅合更多现代内涵 [打印本页]
作者: 来碗泪流满面 时间: 2017-4-4 15:23
标题: 清明节:让“慎终追远”糅合更多现代内涵
光明网评论员:清明时节,“思时之敬”;清香一炷,扫墓祭祖。当此之际,追忆先贤、缅怀故人,天涯共此时,人们同此心。“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祭奠先人的相同习俗,标识的是以追根溯源为典型特征的文化认同。
每逢清明将至,许多应景性媒体报道也会“应时而生”,关注的话题也多跟追悼逝者有关:如“死不起”(“治丧难”、殡葬贵),如代客扫墓,如违禁冥品,又如“零碳祭祀”(网祭)等。掺杂在这些议题中的情绪纷繁复杂,但最常见的,就是面对丧葬祭祀传统频遭现实情境冲击的惶惑。
清明习俗自带“传统”气质,而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免不了要被“现代”观念渗入,被现实条件牵制:比如人口的强流动性,比如很多地方的严重雾霾,比如发达的网络,比如所谓的“洋节”兴起。原本祭扫的仪式感承载着清明的气息,可难到墓前“祭之以礼”,却在渐次消解着这种仪式感。这也带来疑惑:都说清明节要“慎终追远”,那慎终追远又该如何接纳移风易俗的现实命题,又该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会中接续?
这就需要对“慎终追远”的价值内涵进行重新廓定:虽然以往人们对慎终追远谈得够多,可慎终追远的含义疆界,在现代生活方式版图中有着怎样的消长,却是很多人没法拎得清的。我们很难对古人的祭祀习俗原样复制,但也不应舍弃内含文化传承意味的仪式感。而清明节从“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今,又该有着怎样的习俗沿革,方能照应“移风易俗”的诉求?
而对慎终追远“再定义”,关键还是在于,对传统文化、社会新风尚在兼顾基础上的适当扬弃。既看到清明墓祭的核心人文精神,也看到它亟待“更新”的一面,最终将传统文化精髓置于现代语境中进行传承和发展创新,让慎终追远有着更丰富的意涵。
慎终追远是与厚养薄葬对应的。“行孝尽哀”,不意味着要“厚葬”,而是要“厚养”。鼓励“生态葬”,也与之相契合。在当前墓地稀缺,苏州还实施了墓地限购的背景下,政府部门有必要用殡葬改革来降低丧葬成本,在顾及民众亲情诉求和治丧习惯的前提下,“因情利导”地鼓励生态节地葬;“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公众也该逐渐从逝者“入土为安”的观念中扭转过来。
北京市民政局早前曾披露,北京将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到2020年力争树葬、海葬等生态化安葬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上海则推出新式葬法——生命晶石;南京市目前实施的生态葬奖补办法中明确,凡在经营性公墓实行不留灰、不立碑生态葬的逝者,免除实施生态葬所需的落葬服务费用,同时在墓园内指定位置免费镌刻逝者姓名作为纪念。这些举措值得肯定。
还有网上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扫墓等“遥祭”新现象,本无损情感表达分量,也无碍向祭祀内核回归。以敬献鲜花、培植常青树、撰写追思留言等代替焚纸燃炮,以“集体公祭”“家庭追思”“网上祭奠”等代替舟车劳顿,这些都重在“真诚”,而非形式。
清明节还是个把祭祖、怀人与寄情山水有机结合的节点。这天既是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的节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哀与乐两种氛围是其底色,也概括了清明节的本质:追思逝者,勿忘生者。因而对其不必做片面理解。
要知道,追思逝者,本就该基于生命伦理,而生命伦理的内核是“人本位”,它不只是指要追怀死者,更指要善待生者。这也是清明节本身承载的生命伦理教育价值。
“慎终追远”的最大价值,就是对生命伦理的关切。它糅合的现代内涵,也该是源于这个核心出发点。所以说,清明节不止是个生者祭悼逝者的日子,也是生者通过逝者境况领悟生命伦理并关怀生者的时点。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