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林丹本人微博发的那份“关于粤羽俱乐部拖欠薪金的声明”,很多人压根就没法相信,这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集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全英赛冠军及多座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冠军于一身的全满贯球员,身份标签里会新添一个“讨薪者”。
都知道,“讨薪”这词常跟“农民工”联袂出现,久而久之,被欠薪者是弱势群体或社会底层的认知,也嵌入了公众的惯有思维中。而作为原来世界羽坛第一人的林丹,跟“讨薪者”的固有人设似乎不搭。这种形象背离,也加剧着此事的舆论冲击力:“连林丹都被欠薪了,普通人呢?”
但林丹及其6位队友被欠薪,也有其衍生逻辑:林丹的外在名声确实很高,可就他与粤羽俱乐部及经营方的雇佣关系看,他未必不是劳资博弈格局中的弱势一方,也未必能撼动“资方强势”的整体局面。事发后,粤羽俱乐部董事长兼总教练高军表示,“不止是他,就连我自己的薪水,也都没有拿到”,也印证了这点。
林丹只是体育圈里被欠薪的大咖中的一个。这些年来,乒乓球、足球等都曝出过欠薪事件,张怡宁、郜林都曾讨过薪。2014年,深圳红钻球员还集体控诉俱乐部欠薪,引发轩然大波。
欠薪事件多发和为球员“撑腰”的机构不彰,背后都连着某些体育项目职业化的不足。
体育职业化发展,通常既包括联赛、协会、俱乐部等架构的市场化,还囊括某些合理的配套制度设计,如保证金制度、准入制度、球员转会制度等。但咱们这,虽然学得了人家俱乐部、协会的“形”,却也只是徒有其形,很多协会、俱乐部都未跟属地体育管理部门脱钩,有些应有的机制体制也未建立。
都知道,今年1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足管中心正式注销,足改攻坚迈出了“管办分离”的重要一步。但在此之前,中国足球领域保证金制度阙如,阴阳合同成常态等问题很严重。
2010年7月21日,中甲联赛中,广州恒大10:0狂胜南京有有,创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史上单场赢球最多的纪录,却也带出了后者球员“被欠薪”多年的辛酸;2014年足协杯深足主场战鲁能,球员赛前抵达赛场后拉横幅讨薪、拿到欠条才登场,比赛中一度出现7打11(最终0:5惨败),也成了闹剧一场。若这种事发生在德国,那球员们大可无忧,他们的工资会由保证金先垫付,再由联赛联盟、球员工会、俱乐部斡旋或打官司。这也是职业化足球的好处。
而羽毛球的职业化程度,比足球、篮球更低——无论是赛事组织还是盈利模式,之前就有媒体称,“中国职业联赛不职业,羽超职业化被讽是笑话”。加上某些成熟联赛模式下应有的制度缺位,欠薪纠纷难言偶然。
很多时候,市场化、契约化就是平衡各方权益的最优路径,体育职业化及与之对应的制度体系亦是如此。非职业化运作下,俱乐部、联赛、运动员的关系也是失衡的,林丹们被欠薪,难有制衡机制及时纠正调和。因而,支持林丹讨薪,也应该正视欠薪问题衍生的土壤——羽球的职业化欠缺。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