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奇葩”考题让大学更有自己的风格 [打印本页]

作者: 来碗泪流满面    时间: 2017-6-13 08:06
标题: “奇葩”考题让大学更有自己的风格

高考之后,各个高校自行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拉开帷幕。与往年类似,自主招生中的一些“怪诞”题目被媒体曝光,由此引来不少热议。从披露的一些题目来看,的确不乏“奇葩”之作。例如,山东财经大学的“梁祝为什么化成了蝴蝶没有成为比翼鸟”,华南理工大学的“请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狮吼功”,以及武汉大学的“何为‘电脑寡妇’”。

顾名思义,自主招生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学校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力,而不需要受到全国卷或某某省卷的限制。拥有自主招生权力的高校,并不满足于通过高考的方式来筛选所有学生。对于分数并没有那么高,但是思维更为活跃、动手能力更强,甚至是想法更“邪”的学生,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中出现一些“奇葩”题目,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奇葩”是相对于高考的“正统”,那些对题目产生“奇葩”感的人,某种意义上正是被高考塑造的标准品。

事实上,除了开头提到的几个路子较野的题目,大部分题目也比较正统,但正统之余,会更贴近社会、国家和心灵。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不同学校的题目展现出了鲜明有别的特征。例如,人文教育的重镇北京大学,让考生讨论的是“对诗和远方有什么看法”。现实与理想之间如何调和,是做一个精明的实用主义者,还是做一个浪漫的诗性游民,这从来都是很多北大学子的人生问号。

此外,考题中还有对“集体行为逻辑”和“破窗效应”的解释。集体行为的逻辑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所密切关注的议题,这一考题直接绕开了应试教育的框框,要求考生直面现实,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考验的是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学术性探求能力。

相比之下,地处南方的华南理工大学出的考题就显得非常务实,“充电时用手机是不是辐射更厉害”,“鸡蛋煮熟了能不能马上放进冷水中”,“如何设置一个最安全的12位数密码”。印度电影《三个傻子》讽刺的就是那些死记硬背,缺乏接轨生活能力的工科教育。华工校友历来是创业大户,因此,华工出的题目也往往更贴近生活。类似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出的题目不是“乒乓球拍的材料是什么”,就是“火箭升空过程中掉落的碎片材料是什么”。乍一看,这些题目都有些不够正经,但实际上却在提醒考生,必须把知识真正与现实结合,才能获得知识的要义。

西安交通大学则立足理工科,展示了浓烈的人文情怀。其中一个题目“人工智能是否能最终战胜人类”聚焦科技伦理。这是目前科技、媒体、哲学领域关注的重大议题,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可谓不低。不过,自主招生本就是要找寻那些在高考范围之外,关心时事、关注人类命运的孩子。而在这些各具特点,甚至有些奇葩的考题中,高校实际上也在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另一种社会评价体系。

将高考题目置于全球视野进行考察,法国的高考题目经常会被拎出来与中国做比较。今年,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有如下几个:无尽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吗?(文科);为什么我们学习历史是有好处的?(社科);我们应当用认知来论证吗?(理科)。法国高考题继续保持着浓厚的哲学气息,并早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自主招生撕开了一个小口子,看起来仅仅是几道题目,而实际上意味着打破应试教育理念。借助这个小窗口,高校不但可以形成自己的出题风格,还可以吸引到更符合其目标的学生。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