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一流大学该有多少位副校长? [打印本页]

作者: 何琴    时间: 2017-6-14 09:01
标题: 一流大学该有多少位副校长?

大学“去行政化”,一直是国内高等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的人认为,中国大学的“官”太多了,一个大学里面,光副校长就有七八位,还要明确行政级别,这是大学行政化的表现。也有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人认为,这么多副校长还不一定“够用”呢。校长、副校长往往都是有成就的学者,他们每天忙得团团转,确实很辛苦,那么多工作,似乎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一流大学到底该有多少位副校长?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入手,做一点初步的比较和探讨。

北大、清华现任副校长都是7位。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坚持党的领导,还有党委系统,党委书记、副书记不仅要管党务,往往还承担着学校行政管理的很多事务,所以,我们把学校党委副书记也算进去,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就有11-12位“副校长”(有的领导可能在党委、行政两边都有职务,我们不妨重复计算)。

哈佛、耶鲁这些美国的一流大学呢?似乎“副校长”并不多。但如果了解这些大学的实际运行情况,就会知道,大学里面最重要角色不仅有“校长”(president),还有“教务长”(provost)。

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领袖和对外代表,而教务长则是协助校长统管学术及相关事务的领导。我们认为,教务长的地位和实际权力,应该要高于国内高校主管教学科研事务的常务副校长。

围绕着校长和教务长这两个要角,美国大学里面延伸出了两套管理体系,一是校长办公室系统,校长之下还有常务副校长、副校长,管着学校的很多行政事务;一是教务长办公室系统,有一大帮副教务长,相应的机构也比较庞大。

所以,在计算美国大学“副校长”人数时,我们认为应该包括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副教务长、副校长四个职位。照这个算法,普林斯顿有13位副职校领导,耶鲁大学有11位。如此比较,北大、清华的副校长多乎哉?不多也。

当然,单纯这样算,还是不够“公平”。学校的规模大小不一样,行政管理事务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要因事设岗,不能因人设岗。而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北大、清华的“副校长”与师生人数之比,一点都不算高。更进一步地,我们再比较一下各个高校的行政职员数量,也会发现,北大、清华一点都没有超出“国际惯例”(数据来源于各大学的网站或相关统计报告,北大清华的数据中包括了党政干部、教学辅助人员、后勤职员等等。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或有误差,但大致能说明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决不是要为某些中国大学事实上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和造成的弊端辩护,只是试图说明,中国内地高校的行政力量,可能并非太强,而是太弱——这或许与许多人的观念不同。

这种“弱”体现在两个方面:

效率不够高。对一个组织而言,虽然行政力量强不一定意味着效率高,但高效运转一定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对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兴起,有一种解释,认为是美国人在欧洲大学模式之上,又引入了公司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从董事会制度到职业经理人式的校长执行管理,都特别强调大学的运行效率。反观我国的大学,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所以行政系统的分工不够精细,管理上也往往偏于软、散,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结构不够科学。结构决定组织功能。国内外高校行政人员的结构有很大不同,国外高校的行政人员规模很大,但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师服务、学生管理、筹款募捐、法律事务这几个领域,这些领域最能直接服务师生、最能产出效益、最能集聚资源,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比如,国外高校为了筹款,都雇了非常庞大的专业队伍,为了招生和招揽人才,更是不惜血本。国内高校在这些方面,差距还很大。

行政权力的存在,不是大学或者学术发展的障碍。行政不是大学的问题,而是大学的一部分。因此,大学要反对过度的“行政化”,但决不是(事实上也不可能)取消行政管理。恰恰相反,中国大学目前的一个短板,就在于行政系统不够强大、不够专业,行政负责人所拥有的资源———包括时间、权威,严重不足。我们的建议是,应根据新的情况,优化大学行政系统的结构,提高行政人员的职业水平,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让权力与责任对等,这才是大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有的大学行政系统确实亟待改革,但徐图改易是比较理性的态度。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