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农妇为陪儿子上学在乡上租房七年 已搬家四回 [打印本页]
作者: 来碗泪流满面 时间: 2017-6-16 11:37
标题: 农妇为陪儿子上学在乡上租房七年 已搬家四回
儿子上到小学4年级,河北农妇李雪娟也搬了4次家。
李雪娟家在河北省涞源县塔崖驿乡北铺村,为了陪儿子上学,从孩子上幼儿园到现在,她已在乡上租房住了7年。从她自己家到乡里的小学约有18公里山路,每天来回接送孩子太辛苦。
平日,她一个人带着儿子住在乡上,丈夫张华在村里忙农活儿。这个50平方米的出租房包括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兼餐厅、一间厨房兼杂物间。虽然“冬天有点冷,夏天有点热”,但房东做了简单装修,还装上了暖气,这让李雪娟很知足,毕竟“找房太不容易”。
“能租到这么处房已经很幸运啦。”她说。
搬来搬去,她总在同一条街上打转。这条街叫塔崖驿村后街,当地人称为“租房一条街”。和紧邻112国道、店铺林立的前街相比,后街上的房子更矮、更破、更旧,街上也更为冷清。乡上唯一的小学塔崖驿乡中心小学,便在这条街上。
这也是全乡唯一一所设置了幼儿园小、中、大班以及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塔崖驿乡共有10个行政村,其中6个村设有村小,但村小一般只接收幼儿园和小学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两名老师,规模较大的村小也只接收3年级或4年级的学生,最后所有学生都要转到乡中心小学。
“之所以村小一般只保留幼儿园和小学一至二年级,是因师资有限,加之小学三年级学校要开始开设英语课程,部分村小教师并没有能力教授英语。”塔崖驿乡中心小学校长于红东说,而村里是否保留村小,“一是考虑村里适龄儿童的人数,二是考虑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是否分散等,这是很多因素综合衡量后的结果。”
塔崖驿乡有4个村没有村小,北铺村是其中一个。
北铺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110户人家散落在两道山沟中的7个自然村中。在2005年之前,北铺村设有村小。
村民张华1992年上了村小,他回忆,那时的小学其实就是村委办公室的一间石头房,一至六年级的30多个学生在一起上课,大木板当课桌,木头墩子当板凳。“就一个老师教,各个年级轮着上课,比如给一年级布置好作业,再给三年级讲课。”所有年级的学生都是“同班同学”。
在张华读二年级时,一年级的王文龙和他成了“同班同学”。王文龙家住在另一个自然村,无论冬夏,天蒙蒙亮时他就得起床、吃饭,拿上母亲为他准备的、当午饭的窝头,跑去跟同村小伙伴会合,沿着山路走一个多小时去上学。
“那时候虽然苦,每天过得还挺开心的,上下学的路上大家边走边讲故事,抓小鱼,采野果,作业不难也不多,基本上半小时就能做完。”王文龙说着,看了眼正趴在出租房的床上写作业的女儿。现在,他是乡上陪读爹妈中的一个。
王文龙记得,在他1999年小学毕业时,班上只剩下不到10个学生。在此前后中国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了37万余所小学,其中农村小学占81.3%。
北铺村村小在2005年被撤掉。那年,村民刘彬的儿子正在上四年级,“突然学校就关闭了”,这让刘彬措手不及。思来想去,他与同村的4位家长共同雇了一位老师来家里教学,每个月给这位老师发150元工资,直到孩子小学“毕业”。
也是在2005年,李雪娟的大儿子出生。儿子转眼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乡中心学校规定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才能住校,李雪娟和丈夫张华商量了许久,就在塔崖驿村租了一处“小破房”,那是2010年,一年房租800元。
一年后,房东的房子不再对外出租,李雪娟又托亲戚另找了一处住房,房租涨到一年1000元。尽管如此,“房子也不好找,不是经常没电,就是经常没水,吃水都得自己去村里面的一个井提水”。至今,仍有村民去村中央的那口老井提水。
住了两年后,房东要翻新房子,李雪娟不得不带着儿子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一处约50岁“高龄”的老房,房租又涨至1500元一年。房子紧邻京原铁路,每当火车经过,李雪娟总觉得房子在发颤,轰隆隆的噪音经常让她难以入眠。赶上下雨天,李雪娟就更头疼了,“外面雨停了,屋里却还在下雨,得用好几个水盆接着。”可她在那里住了3年,她说:“提起搬家就头皮发麻,东西太多搬起来太麻烦,再说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多少也住出了点感情。”
一边是乡上的妻儿,一边是村里的父母,身为家中独子的张华为照顾两边的家人,几乎每天往返于乡与村之间。他干完村里的农活、杂活,就到乡上打零工,一年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但入不敷出。
张华粗略算了一下,一家人一个月的日常花销约为1000元,包括买菜、给儿子买换季衣服等,加上房租1500元,一年至少要支出13500元。“我老母亲有先天性心脏病,一年需要一万多元的医药费,如果孩子再偶尔生个病,花的钱就更多了。”一谈到钱,张华的脸色略显沉重,目前他还背着3万多元外债。
虽然家里不宽裕,而且儿子已经有了住校资格,但李雪娟仍在尽可能延后儿子寄宿的日期,想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孩子一住校就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一年能见多少次?以后再出去上初中、高中……一辈子能有多少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每想到这里,李雪娟就想着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租房陪着孩子。“在这一点上,公公婆婆都很支持我们。”
但李雪娟又觉得心中有愧:“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上学,住在村里至少能帮两家的父母干点活,做点好吃的,他们都老了。”他们要在做“好父母”和做“好子女”之间二选一,而他们尽可能如陀螺般保持平衡,旋转于两者之间。
好消息是,北铺村已被规划为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村,在县城安置片区附近就有幼儿园和小学。李雪娟和王文龙两家都已同意搬迁,这意味着他们的租房“陪读”生涯即将终结。
可王文龙的女儿偷偷告诉记者,她不想搬到县城去住,也不喜欢在乡上住,她喜欢村里,因为村里有很多小动物,有很多树,“能够抓蝌蚪、小鱼儿,看到小松鼠、小兔子……到了晚上可安静,山外面太吵了”。
但她不敢把这个想法告诉她的爸爸,怕爸爸批评她不懂事。她只想自己好好努力,一是考年级第一名,让家人高兴;二是成为一名医生,把爷爷的病治好;三是成为“百万富翁”,“把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再给他们父母一些钱,不让他们受苦受累”。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