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一款公然歧视女性的广告,高端汽车品牌奥迪在中国网络上成为众矢之的。7月20日,在网络舆论愤怒多日之后,奥迪终于道歉了,称“由于在创意和细节上考虑不周全,导致公众感到这则广告中存在着不尊重女性朋友的内容。”
奥迪的致歉信仍有避重就轻之嫌。事实上,争议广告的恶俗是整体存在而一目了然的,不是所谓的细节不周全。广告中,一名婆婆冲进婚礼现场,对未来的儿媳妇进行“身体检查”,揪耳朵、拉嘴巴、看牙口。
如果说地铁女性车厢是否歧视女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那么奥迪将整过容的女性比喻为改装过的二手车,则是赤裸裸的物化女性和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
在人们的想象中,国际大牌应该更有政治正确意识才对,因为它们在进入不同市场的时候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而反对性别歧视早已是全世界的常识性议题。所以有人对奥迪的低级错误感到不解。奥迪表示这些营销决定是由其在华合资企业作出的。但公众没有义务区分具体负责人,因为广告代表了整个品牌的形象。
耐人寻味的是,这款广告的制作者是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广告有很强的本土化意味,中国式婚姻的特点就是父母深度参与,所以广告里婆婆像查验牲口一样查验儿媳,小两口都没有反抗。这款广告玩砸了,但它试图迎合的受众是真实存在的。
经过几十年男女平权的努力,中国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一直都在改善,但女性被歧视、冒犯乃至侵犯的风险仍然存在。比如公交、地铁上出现有组织的猥亵女性的“顶族”,比如二孩放开后女性求职者被迫在简历上写明“已婚,已育,一子一女”,比如还有公司在招聘启事中写“优秀男士优先”。
我们应该意识到,筑牢反性别歧视的文明底线仍然任重而道远。歧视和偏见如果不被抵制,就会延续并扩散开来。反就业歧视需要拿起法律武器,反性骚扰需要形成社会合力,反对商业品牌的歧视性言论则需要消费者勇敢地说不。
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大公司和大品牌都爱宣传它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但行胜于言,日常的管理培训决定了一个公司最终会向社会输出怎样的价值观。逾越社会底线的品牌,理应受到舆论的惩罚。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