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卖的是妻子、女儿,交易就可以很稳定、很安全
之前,我们讲过两个故事,一个是非洲部落社会里没有货币、也没有金融工具,他们就用山羊和妇女作为财富载体;另一个故事是旧社会的中国,也没有金融,尤其是没有避险工具,那么,灾荒一到,就有一些人家被逼得活不下去,把妻子或女儿卖掉,用变现得到的钱,让一家人活下来。实际上,到最近几年的印度,还是有农民因为灾荒或者负债太重,而被迫卖妻求生存的报道。
听完这些故事后,有几位朋友就问:为什么旧社会总是把妻子、女儿卖掉,而不是卖掉丈夫、儿子呢?怎么总是妇女倒霉呢?
从交易成本谈起
我们先想象一下,假如是把丈夫张三卖掉,卖给李家的女儿做丈夫,那么,张三过去以后会怎么想呢?根据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些上门女婿的情况,我知道,张三过去李家以后会非常难受的,他一刻也不想待的,会随时想着跑回张家!他总会认为,自己不应该在李家,应该在自己的张家。
因为从出生开始,张三父母和周边的人,会不断地跟他讲,“你是张家的人,你是张家未来的掌门人!你将来肩负延续张家香火的重担!将来你要孝敬父母!”就这样,在张三心里埋下了永远也抹不掉的种子:他活着是张家的人,死了也还是张家的人!所以,张三被卖给李家以后,永远也不会认同李家,每多呆一秒钟,张三心里就无地自容,失败感、内疚感会占住他的全身心!一有机会,他就会往外跑,跑回张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丈夫卖掉,或者把儿子卖掉,是一个没办法稳定的交易,这个交易没办法可靠。所以,丈夫、儿子是别人买不起的,也是别人不敢买的!交易成本太高,交易的不确定性太大。
相比之下,如果卖的是妻子、女儿,交易就可以很稳定、很安全。因为女孩从一出生开始,父母和周边的人都跟她讲,你长大后不会是我们家的,以后你要嫁到别人家,到别人家去生活,帮别人家去生小孩、建立家庭等等。从小到大,一个女孩就这样被不断地教育、提示,到最后,她在心里很清楚并且也告诉自己:她是女人,今后是别人家的人!所以,把妻子、女儿卖给别人,就不会出现太大的交易不确定性,妇女被卖掉做别人的妻子,她不会每时每刻想着逃回娘家,或者想着逃回前夫家!因为她会觉得自己反正不是这家的就是那家的。也就是说,卖妻卖女的交易会非常安全,交易成本会很低。
文化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实际上,我们从清朝刑课题本中,也看到过18、19世纪里一些儿子被卖掉的交易,而且价格比妻妾、女儿的价格要低很多。乍一看觉得很奇怪,不是谁都想要儿子吗,怎么价格还更低呢?但是,这些价格很合理,因为男人要不起,不敢买,买了会跑路!
还是“养子防老”惹的祸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把男人、女人内训成这样呢?孔子之所以说要“修身养性”,就是要把文化的规范内化到你的心里,让你在违反这些文化规范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知道,你自己也会深深感到内疚、无地自容!文化影响人的行为的最好方式是不需要刑法,也不需要别人,你自己就知道错,自己比别人更着急纠正!
儒家选择的是男性这条线,以“亲子”这条血缘线为主心骨,来安排不同辈份之间的抚养义务和孝敬义务关系,也就是“养子防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妇女只是帮助生孩子的配角,所谓的“夫为妻纲”、“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既然儿子、男人是整个“养子防老”体系的主心骨,那肯定从男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不断灌输“你是张家的人,你是张家未来的掌门人!你将来肩负延续张家香火的重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以卖掉丈夫、儿子呢?在父系社会里,丈夫是家里所有产权(包括妻子、子女)的所有者,主人当然不会把自己作为资产卖了。而妇女被变卖,则不会是问题。
儒家社会对男性看得多重呢?从清代康熙二年开始,正式对“一产三男”的妇女进行旌表,规定:“凡一产三男或男女并产,八旗由礼部具题,直省由该督抚具题。由部题覆行户部,准给米五石、布十疋。”也就是,如果妇女一胎生三个或四个男孩,朝廷就正式奖励大米和布匹。但是,在康熙十三年后,如果一胎生多个而并不都是儿子,那么就不予旌表!乾隆朝一共给予785位妇女“一产三男”旌表,每年奖励13位!也因“一产四男”给4位妇女旌表。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鼓励老百姓多生儿子,少生女儿!可是,在那时候的技术条件下,奖励能有何用呢!
那么,父系社会、男权社会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在游牧狩猎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几乎都是母系社会,都以女性来定位财产的归属,而且也以一妻多夫为主。可是,就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谈到,自从人类进入定居农耕、男人不再外出游猎谋生,特别是铁犁的使用后,生产活动中男女优势就变得严重不对称,男人的体力优势突出,由此导致父系男权社会体系的形成。等到孔子、孟子推出儒家文化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定居农耕六千多年,显然已经是一个男权社会。所以,孔孟基于男性这条线推出“养子防老”儒家文化体系,就不奇怪了。
所以,到最后,还是因为旧社会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去解决跨期交换的挑战,导致灾荒时期卖妻而不是卖夫。
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要点。第一,儒家“养子防老”体系以男性血亲为基本轴线,男性是整个体系的主人。所以,在面对灾荒危机时,主人不会把自己卖掉,但可以卖掉作为附属品的妻女。第二,巩固男权体制的方式是要求每个人“修身养性”,把儿子作为一家香火的延续人、孝道的轴心载体这些观念内化到每个男性的内心深处。这样,卖丈夫、卖儿子就成了极为不确定的交易;即使有人卖,也没人敢买,交易成本太高。而卖妻妾的交易不确定性比较低。第三,按照这里的思路,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位女士说的话:“要丈夫干啥?以前需要男人搬煤、拖重东西,现在物流公司这么多,什么都可以送上门;原来需要男人赚钱,我现在比他赚的多;原来需要丈夫生小孩、过性生活,现在呢?”这种现象似乎在服务业为主的上海、香港等地更加突出。这是否意味着男人的价值大跌了呢?这势必会影响婚姻中的权力结构。(作者系耶鲁大学金融教授,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及冯氏基金讲席教授。该文为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本课程)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