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我们正被手机禁锢在信息孤岛上 [打印本页]

作者: 杨家将    时间: 2015-7-23 10:23
标题: 我们正被手机禁锢在信息孤岛上
在手机微信里,我被莫名地拉进了各种名目的朋友圈,看看每天不同的圈里讨论的却是同样的话题,总会生出许多滑稽感出来。想退出或删除,又怕伤了朋友的面子,看着每天同样的信息不断“刷屏”耗费自己的流量,着实有些心疼。及至最近读到《别被朋友圈拉低了智商》的文章,心有戚戚焉,遂也产生了“退朋友圈保智商”的心思。
我从农村到城里上大学的时代,正是中国互联网开始崛起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陶醉在互联网所营造的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信息世界里,并乐此不彼地继续开发能够分享更多信息的新技术平台。到如今,只要拥有一部4G手机,哪怕是漂流孤岛的鲁滨逊都不会再感到孤寂,而会与闹市中的人们一样,时刻都能感受到“世界尽在掌握之中”。

对信息的掌控欲望无止境。自互联网产生以来,兴奋的人们看到其海量信息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产生了一波又一波信息开发的商业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媒体式微了,主编和记者们转型了,人们阅读新闻的方式也革了新闻产生机制的命。一些被广泛传播的新闻,甚至不用再依赖于记者卧底暗访三个月,坐在家里上网查资料就能炮制出大量的网络头条,纸媒则可以直接从网络新闻中“转手”过来。新闻信息的产生机制完全改变了,其中的事实求证、专业分析开始变得不重要,一切旨在追求阅读量。阅读量就代表着影响力。

在这样的信息模式下,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注定逃不了被“忽悠”的命运。从各种缺乏科学依据的伪知识,到带着反智识主义的假提示,从毫无出处的趣闻轶事,到精心炮制的谣言或商业策划,带有公共性质的新闻和知识被铺上一层厚厚的商业帷幕,有的直接在阅读提示中植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假新闻假信息,当反复被朋友圈传送后,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相信。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供给模式,就会慢慢消磨掉我们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判断力,以及人的天性中那份求真的优良品质。

更严重的情况还不止于此。即便在新闻道德和新闻法治的规制下,新闻信息机制能够自我矫正,以适应人类清醒过后的求真诉求;我们依然正在陷入另一种危机:从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到私人微信朋友圈,再到各大追赶网络的纸媒,新闻信息几乎全面雷同。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这些不断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平台,真的是在扩大人类的信息获有量吗?它们实现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了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海量的网络信息无法直接满足客户需求,只能依赖操控手分拣出来,这种日常基本新闻信息的呈现并不分层,难以实现与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知识渊源的人的个别化交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除了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外,生活中的阅读与接受,只能受网络信息提供者和挑选者规制。他们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等技术手段,塑造了信息的格式化供给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我和八岁的女儿阅读一样的信息知识,格式化的“浅阅读”甚至消解了人们对实体书店的心理依赖。黑暗里,那些曾经指引我们前行的书店灯光不在了,人们纷纷打开手机,将彼此禁锢在同一座信息孤岛之上,沦为网络信息世界里新的“鲁滨逊”。

现有的网络信息供给模式,最致命的影响是损害了信息的多样性。当所有人浏览同一则新闻,当朋友圈都在刷屏同一个信息,当地铁上彼此陌生的人盯住手机却在分享同样的素材,当整天大家讨论的话题早已被规设好了,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是减少了还是增多了呢?我们所关注的视野领域是缩减了还是拓展了呢?我们讨论的公共话题价值是更局限了还是更有普遍性了呢?常识告诉我们:当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同样的问题,这个如此丰富的社会所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就可能会被屏蔽,而它们同样是这个社会存在的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部分。

终有那么一天,人们会很怀念读报纸的时代。当不同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阅读不同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人们在一起讨论交流带来的是“1+1>2”的信息增值效果,信息交流产生了价值,拓展了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拥有量,也由此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欲望。相反,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网络时代,当熟悉的人坐在一起想要交流时,彼此分享的却是一些雷同的信息源和知识集,产生的是“1+1=1”的信息停滞效果。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失去了相互交流的欲望。往深里说,不同的信息供给模式将产生不同的人际交往空间,最终塑造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

人是一种爱学习的动物。但当大家知道的一样多,也就意味着大家知道的一样少。我不希望那一天真的到来,但为了防止那一天的到来,我们就必须在当下作出一些改变。文/傅达林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