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一句话引来的任性出走,何处再觅芳踪 [打印本页]
作者: 曾婷 时间: 2017-1-6 18:47
标题: 一句话引来的任性出走,何处再觅芳踪
2014年2月16日,对张文华一家人来说,是个灰暗的日子,女儿张雪梅在这一天离家出走了。当天早上8时许,张文华的妻子尚兰子准备去上班,却看到女儿抱着手机玩个不停。还没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缓过来的尚兰子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女儿喊道:“你天天窝在家里就知道玩手机。”随后就气冲冲走了,就因为这句话,女儿离家出走,近3年无音讯。(1月6日《华商报》)
女儿的出走无疑任性而随意,蛛丝马迹的线索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飘浮不定的去向让人牵肠挂肚。一句无意的话和一次任性的出走,留下的是音讯全无,毫无踪迹。三年来,一个鲜活的人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基于对不涉世事的担忧和诸多被骗后处境凄惨的案例,每个人都对女孩出走后的前景忧心不已。父母心中的焦虑、失落、绝望与悔恨,在此刻混合成复杂的情愫,折腾得他们茶饭不思,心力憔悴。
“就知道玩手机”的指责只是一句气话,并非为母亲者的本意。然而借着这句气话,女儿却离家出走并“三年未归”,其间有“遇急要钱”的短信,也有银行卡的交易记录,但更多的却是联系不通。究竟是遇人不淑、遇友不佳或者遇事不顺而身陷囹圄,还是立志干出一番事业,在出人头地之后来一个意外惊喜,目前尚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失去联系并刻意躲避,让父母每天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
假若是前者,涉事不深的女孩已身处险境,比如被拐卖,被控制,被传销,被伤害甚至被死亡,这样的结果注定会成为父母的难承之重。刚刚失去儿子又失去女儿,这对双亲是最大的打击,也是终生也难以弥补的伤痕。但若是后者,作为子女者也未免于太过任性而不负责任,这对老人的身体与心理是莫大的煎熬,也是程度最深的伤害。当然,对于自己来说,任性付出的代价也可能会超出想像。
一个从未出过家门而在父线庇护下生活的孩子,就像一朵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猛然间置于最寒冷的环境中,接受最严峻的挑战,无论从思想、心理还是行动上都难堪一击。涉事未深的女大学生会遇到什么难题与挑战,会落得个什么样的结果,怎么想都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白手起家,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逆境中成长,并上演一出“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人间佳话,更多的还得遵从与接受最普遍的规律,系数最大的概率,以及最可能出现的结果。
事态已然造成,过度指责无事无补。不过以此为镜鉴来反思教育现状,却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责任。任性出走的背后,其实是教育失败的必然结果。孩子负气表现的实质,源于不负责任的人格缺陷。由于缺乏对自己、对家人和对后果的起码敬畏,才有了“不知社会套路深”的无知与无畏。为母亲者一句随意的话,为女者一次果断而坚决的出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埋在彼此之间的代沟、分歧、误会、冲突甚至决裂早已存在,只是累积到了一个临界点,才会在不轻意间就点燃了引线,触动了爆点。
长春市共青团曾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不断涌现的外界压力,部分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却没有“同步提升”。 在11至17周岁的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差与较差者的总体发生率为19.1%,比例居高不下,这些存在心理健康和人格缺陷的孩子,既是麻烦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专业上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跟“自我中心化”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密不可分。独生子女的政策,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处于家庭的中心,他们往往自私、狭隘,但又内心脆弱,抗压能力极差,做事往往独断而任性,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会虑及造成的后果。
在抗挫折能力日益下滑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因为一言不和的离家出走还算小事,极端者多会自杀或者自残。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画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当近邻的日韩,还在采取让孩子冬天赤身在野外运动,在欧美国家还在倡导放手式教育之时,我们的应试化、控制化和模板化的教育,成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最大隐患。
任性的出走当有黑色的忧思,或不能真正反思现行教育的短板与缺陷,进行教育体系、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改革,从应试教育回归于素质教育,那么出走、自杀不但会成为家庭之痛,也会成为社会之悲。(南方网堂吉伟德)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