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梅堂(媒体人)
“小区莫名被注册上百公司”,这样一则新闻,日前再次将房产信息泄露乱象暴露在公众面前。
据报道,北京房山区长阳某小区多名业主近日发现,自家地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注册了公司,仅该小区的9号院就被注册了599家公司。上百名业主为此建了维权群,自发填表统计住址下的“黑公司”。
据记者了解,这些黑公司密集“诞生”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前后,且全部没有留下电话号码。有业主表示,注册公司需要业主提供家里的房本或开发商提供“大房本”, “我们个人没有泄露这些资料,只能怀疑是开发商的人干的。”目前长阳工商所已针对此事展开入户实地调查。
就该事件看,目前涉事几方正就“是否系开发商所为”扯皮。业主们怀疑“是开发商的人干的”。长阳工商所工作人员也表示:“那些注册的大房本是由开发商提供的”。而开发商销售中心则表示,“从2018年年底我们项目处已经拿不到‘大房本’,业主办公司需要注册,都是拿着个人房本等资料去找工商办理。”
考虑到“谁提供了房本”在工商登记信息中有案可查,廓清这点或许并不难。
对公众而言,不论此事是谁所为,都足以激起人们对房产信息被泄露的敏感。现实中,涉房产信息已成个人信息泄露领域的“重灾区”,而房地产中介、物业公司、开发商则是主要的泄露源。
就在2016年,深圳曾破获一起房产信息被泄露案件,警方调查发现,有数十万条无法解释合法来源的公民房产信息,内容甚至精确到业主门牌号码、面积。而泄露的渠道主要为中介同行交换和网络购买。
遏制这类房产信息泄露乱象,显然需要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理:针对可能接触到业主房产信息的几个环节——中介、物业公司、开发商,要加强约束机制。
比如,构成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严格追究其刑事责任;再比如,可敦促这些行业建立数字证书制度,让其工作人员必须使用专属的数字证书才能登录、查看、下载系统数据,实现全程留痕,也方便倒查。
而就居民房屋“偷偷被注册公司”而言,有关部门也不妨对冒用地址的行为适当防范:对于公司注册填写的“固定地址”,可以在信息联网的情况下加以简单查验,将冒用他人住址等行为跟企业信用记录挂钩。
说到底,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各地在简化公司注册程序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这不意味着,有些“黑公司”就能钻善意政策的空子,肆意冒用他人地址,有些单位和个人就能借机转卖个人房产信息。相反,越是这样,对个人身份、房产信息等保护就该越严格,越不能容许业主房产信息裸奔等乱象发生。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