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下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授予10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
10位元帅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关于元帅军衔的评定问题, 社会上的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本来也准备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元帅军衔, 毛泽东表示不当大元帅后, 他们也同时表示不评元帅了;近几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 即本来也要授予粟裕元帅军衔, 是粟裕自己让了。因此毛泽东说要授予粟裕第一大将, 同时毛泽东决定“先这样定下来, 十大将十元帅”;还有人说元帅军衔在1954年就已基本确定。上述说法都不甚准确。
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中央军委委员授予元帅军衔, 这一意见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的肯定, 以后的调整只属于微调
1955年2月8日, 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 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按照这一规定,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完全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 但毛泽东自己放弃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朱德等10人, 如果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 包括授予粟裕等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 亦符合基本规定。
就首次授衔这一历史事件而言, 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因为它框定了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1月14日和15日, 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 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出席会议, 陈毅和叶剑英因病, 邓小平因事未出席。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经过充分研究讨论, 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 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1954年9月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主席是毛泽东, 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 未设副主席职务。按照军委座谈会确定的原则, 刘少奇、周恩来、粟裕不是军委委员, 当然也就不在元帅人选之列。因此, 在彭、罗提交的报告中, 刘少奇、周恩来、粟裕没有被纳入元帅的初步名单中, 而邓小平名列其中。
虽然在报告中没有明确大元帅军衔是授予军委主席毛泽东, 但这应是无悬念的。因此, 毛泽东不要大元帅军衔, 最早也应是在1955年1月中旬之后的事。这里有个问题:毛泽东表示不要大元帅军衔, 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表示不要评元帅军衔 (如果有关回忆准确的话) , 也不应在同一时间。因为开始要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授予邓小平元帅军衔是明确的, 而在最初的方案中就没有考虑授予刘、周、粟以元帅军衔。同样的道理,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也不会在同一时间表示不参加元帅军衔的评定。
总之, 虽然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 即在评定元帅军衔过程中, 人们会提出授予刘少奇、周恩来、粟裕等以元帅军衔的议论, 甚至在提交元帅名单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审议时, 与会者也有可能提出这种看法。但我们没有看到中共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在研究元帅人选时做出过授予他们以元帅军衔的初步决定, 也没有见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有过这方面的提议。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的大原则被中共中央采纳后, 直到9月授衔时也没有改变, 有的只是微调。
十一元帅?十元帅?九元帅?几乎到最后一刻才敲定
从中央军委座谈会到正式授衔不到一年的时间, 元帅人数不是增, 而是减的问题。按照中央军委座谈会的意见, 元帅本应是11人, 到正式授衔前半个月, 11个元帅变成了10个元帅, 邓小平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坚持, 则共和国元帅就不是10个元帅, 而是9个元帅了。
由于各方面的努力, 授衔准备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 能够按计划在1955年10月1日国庆节前举行授衔、授勋典礼。8月1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因此, 彭德怀要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代为起草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函稿。9月3日, 罗荣桓等将起草的函稿呈周恩来并刘少奇审查修改, 并提出由国务院秘书处转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罗荣桓等在该函稿中明确提到:“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这一文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直到9月3日还是准备授予11位元帅, 邓小平还在元帅名单之中。但此后不久, 元帅名单又有了新变化。
在决定实行军衔制时, 中共中央决定, 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 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 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 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 既可以给他们授军衔也可以不授。
9月9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 (书记处有五大书记, 他们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 召开会议, 邓小平、陈毅、彭真、聂荣臻、罗瑞卿、杨尚昆、宋任穷、陆定一等人列席。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9月11日晚, 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再次召开, 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杨尚昆、宋任穷列席会议。因周恩来在北戴河, 9月9日和11日的这两次书记处会议, 他都没有参加。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 谈了自己的意见, 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 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 平时可以不穿军服 (必要时穿) 。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衔, 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九七六》〈上〉, 501~502页,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根据目前见到的材料, 笔者判断:9月11日晚的这次会议, 即举行授衔、授勋仪式前的半个月, 中央才最后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大致可以判定, 在这两次会议上, 中央决定邓小平不授元帅军衔, 同时, 对是否授予陈毅元帅军衔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因此, 才有了周恩来9月11日主张陈毅还是授衔的电话。也就是说到9月中旬10个元帅才最后确定下来。
9月16日, 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授予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的第一批名单等问题时, 主持会议的陈云 (周恩来仍在北戴河) 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务, 现在转业了, 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 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 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 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考虑可以授予, 但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书长, 搞个元帅不好, 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泽东无论从哪方面讲, 都可授予大元帅衔, 但经中央和毛泽东本人考虑, 还是不授予好, 将来需要, 什么时候授都可以。(《陈云年谱》〈中〉, 268页,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同一天,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 建议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9月23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 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 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同一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 发布授衔命令。9月27日, 在中南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 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 刘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衔、授勋典礼。
叶剑英认为自己最多授大将军衔
在评定军衔过程中, 有个别人闹意见, 毛泽东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授衔时。”在评衔过程中, 更有不少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要求低评一级, 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传为美谈。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的罗荣桓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信, 说明自己参加革命较晚, 对革命贡献不大, 请求不要授予他元帅军衔。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 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写信, 希望降为上将。毛泽东赞扬许光达说:“这是一面镜子, 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罗荣桓、许光达等请求低评一级军衔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而叶剑英要求低评一级军衔的事迹至今还鲜为人知。
叶剑英久经革命战争考验, 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军事家。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主革命, 曾任海军陆战队营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师师长、第4军参谋长等职。大革命失败后, 他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 (即总参谋长) 、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军委第1纵队司令员、中央纵队副司令员、红3军团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兼第3纵队司令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副总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至1955年9月授衔前, 叶剑英曾任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等职。
1955年1月中旬, 中央军委召开讨论军衔问题的座谈会时, 叶剑英因病没有出席。1月20日, 当他看到彭德怀、罗荣桓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时, 便在报告中注明自己的想法, 他写道:“我诚恳请求, 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这一段话是叶剑英的肺腑之言, 是他虚怀若谷的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真实体现。但这只是他个人的意见, 而不是“历史的定评”。历史已经证明, 叶剑英是卓越的军事家, 完全无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称号。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