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
【导言】最近30年里,除了康雍乾、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等帝王故事外,还有两个历史人物在中国大陆掀起的阅读热潮,也是风光无比: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王阳明。无论公务员,商界领袖,知识精英,或是稍有点文化的平常百姓,坐而论道时多少会有所涉及。相比于前者,王阳明热稍晚,这与最高层领导人的关注和阐述有关,而其来势之盛,可谓蔚为壮观。且不说文化旅游、高峰论坛、公共讲座喜欢围绕二者展开,坊间书店也常常把王、曾的书并列摆放,读者如云。
从曾国藩热到王阳明热,时尚的背后是各种因素的推动,有人将其奉为圣贤,有人视其为成功学典范,也有人将其解读为心灵鸡汤。关于“曾国藩现象”的讨论,二十余年已然成了老生常谈,无须赘述;而新兴的王阳明热,究竟该如何看待?500年前的王阳明,除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传统评价外,他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有哪些?从晚明到近代转型期,王阳明曾经有过众多粉丝,如王门后学,曾国藩,蒋介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一大批精英,而对于今天的“阳明粉”来说,学习这个传奇人物,需要作常识辨别的地方在哪里,需要警惕的问题有什么?围绕上述问题,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善蒙接受了凤凰网国学主编柳理的独家专访。
以下是访谈实录:
何善蒙,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豪杰OR圣贤:王阳明悟的什么道?他对朱熹做了什么?
凤凰网国学:阳明学热起来后,谈良知心性的人多了,不乏能说会道之人。我很想知道他们所说的是不是阳明所悟之道。换句话说,38岁的王阳明在龙场自称悟道了,他所悟的到底是什么?是个人处世之道还是宇宙人生的普适之道?
何善蒙:阳明的龙场悟道并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靠着空谈或者阅读经典而获得的(很多人习惯于称王阳明是因为在龙场阅读某个经典而开悟的),而是在龙场这种生活氛围之下,在面对生活世界本身的时候,所实现的一种对圣人之道的领会和对自我的超越。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阳明的开悟,首要的因素乃是由于习惯性生活被打破而提供的一种不同的可能性。
其实在来龙场之前,阳明跟我们一样,总是生活在一种习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生活事实,都是一种习惯)之中,而习惯对于人来说是很难突破的。龙场的经历提供给阳明一个绝佳的跟既往告别的机会,是对习惯性生活经验的“截断”,这种截断对于成就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转换中,阳明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悟出了什么?一般来说,是两个结果:“心即理”以及“知行合一”。但是,如果综合阳明学的整个思想脉络和放置于贵州龙场这个特殊的情境来说,“知行合一”才是阳明在龙场悟道的真正结果。这个“知行合一”显然不仅仅是个人的处世之道,还是宇宙人生的普世之道,也是阳明思想的活动源泉。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时住过的石洞“玩易窝”
凤凰网国学: 悟,佛教中有渐、顿之分,阳明在龙场悟道,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从他此后的事业来看,这种悟是否既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也有与世俗社会的妥协和解?
何善蒙:单凭龙场的经验,当然可以说,阳明的悟乃是一种顿悟。根据《阳明先生年谱》的描述:“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黄宗羲《姚江学案》记载:“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按照这两者的说法,阳明龙场之悟是“忽悟”,自然也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顿悟的表达形式。
然而,阳明此番的开悟乃是其以往种种经历的总结,是历经磨难才换来的结果,这样看,自然又是“渐悟”了。其实,所有的“悟”就其当下开悟而言,都是顿悟;而所有的顿悟,都是基于生命经验的累积,也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区分“顿”和“渐”对于个人来说,并无多大差异。或者说,对于个体生命经验来说,所有的悟都是累积的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产物。超越生活经验的那种拍脑袋式的顿悟很难存在。
从阳明学的基本精神来看,阳明对于世俗社会(朱子学占主导地位的世俗社会)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精神。在嘉靖五年丙戌(1526)的《书林司训卷》中,阳明非常直接地表明了这样的一种立场:
“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行合一是用来“正人心,息邪说”的,具有极其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社会批判意识,它是阳明从挽救世道人心的角度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意义的一剂良药。
王阳明(左)与朱熹(右)
当然,阳明有没有和世俗社会的妥协和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们知道阳明学是直接针对朱子学而来的,阳明在离开贵阳之后的正德十年编定了《朱子晚年定论》,为什么要编这个书?阳明学与朱子学之间的差异自不待言,阳明正是在批判朱子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朱子学的超越。如前所言,在龙场悟道时,正是因为截断众流(既斩断了与过往事实生活的联系,也斩断了和朱子学的联系),阳明才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对于阳明而言,他自身的思想实现了突破。但对于整个思想界的事实来说,朱子学依旧占领主导的地位,所以,对于阳明来说,实现自我的突破是重要的,实现阳明学的有效传播同样是重要的。
阳明学要传播,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在朱子学的笼罩中获得生存的问题。因此,就阳明学的基本立场来说,辟朱是必然的倾向,对朱子学的批判是阳明学的基本立场。但是,如何辟朱在当时的事实氛围中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妥善解决的问题。《朱子晚年定论》并不是朱子晚年确实如此了,而仅仅是阳明自己做出来的,阳明需要从朱子那种现实的权威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并以此作为其立足的根基,以尽量避免和朱子决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思考是非常审慎的,因为如果没有《朱子晚年定论》,不和朱子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阳明学的生存处境就异常艰难。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阳明必须在尊朱子的前提下,再来反对、批判朱子。可以说,这是阳明在辟朱和尊朱的夹缝中为自己的学说找到的一条生存之路。
王阳明雕塑,摄于贵州修文县阳明文化园。
凤凰网国学: 王船山说:“未有圣贤而非豪杰者也。”王阳明立功立言可以看到豪杰气象,他走向圣坛,主要靠王门弟子之功。从这个角度看,王阳明被推举为圣贤,是不是因为有著名学者、一代名臣、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这几个标签?对今天的人而言,这种圣贤标准还有多大的感召力?
何善蒙:这些标签对于阳明来说当然是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标签都代表着一种身份,标签越多,身份就越多;身份越多,就越容易在一个时代被凸显出来。不过,我不太喜欢贴标签,我总是觉得标签会掩盖很多东西,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用标签。
我对阳明的判断,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思想的敏锐性、意志的坚定性以及讲学的感染力。思想的敏锐性在阳明身上有非常集中的表现,比如格物、知行等,都是阳明在思考中的敏锐发现,由此,他开始了自己的自主思考。所以思考的敏锐性是跟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能力使得阳明在构建自己理论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细致和吸引人。阳明的思想从其产生初始来说就是一种异端(相对于朱子学)学说,但是这种异端能够被思想界所拥护,并逐渐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其深邃之处和新颖之处不可忽视,而这都跟阳明自身过人的能力有直接的联系。
意志的坚定性,这也是阳明身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阳明自小立志成为圣人,然而成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不管经过怎样的波折、面临多大的困难,阳明总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坚定的意志力是阳明成为当时人所尊奉的偶像的重要因素。当然,这种意志力背后,是阳明对自己(或者对学问)的强大自信,意志力需要有支撑,这种支撑就是自信。
讲学是阳明先生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他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讲学。这产生了两个很重大的影响。首先,很多人就是因为听他的讲学而选择追随他,这充分说明阳明先生善于讲学,并且其所讲非常吸引人。其次,自阳明先生开始,民间讲学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运动,从此,普通民众也可以接受思想的洗礼。讲学成为一种风气、风尚跟阳明先生有着密切关系。阳明先生善于讲学,除了其表达能力极强之外,其文采也极佳,这从阳明先生的诗文可见大概。
对完美(或者说完善)的形象的追求和崇拜大概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基本的行为方式,所以无论是推崇圣贤还是崇拜偶像,实质反映出来的都是个体对于完满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表达形式,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具体的崇拜形象会发生改变,但是,这种形式本身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一个完满的形象的塑造对于社会来说,不仅需要,而且必须,因其具有引导性意义,或者说具有导向性作用。
超级“阳明粉”东乡平八郎,日本近代海军大将。
阳明学为何深刻影响近代日本 却在中国境况迥异
凤凰网国学: 日本著名汉学家高濑武次郎认为,“当幕府穷途末路时,英雄豪杰佐久间象山、锅岛闲叟、吉田松阴、高杉东行、云井龙雄、横井小楠等兴起。他们皆以阳明学练习其心胆,高其气格,贯穿道理心肝,填补忠义骨髄,死生谈笑见,能成就撼天动地大事业。”还说:“日本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阳明学传入日本,全面接入明治维新,参与塑造日本近代的国民精神,而为什么在中国这个原生国却没能深刻影响到国民性的塑造?
何善蒙: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为什么阳明学在日本实现了现代转换,而在中国却没有?
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层很重要的意思:首先,阳明学(或者说阳明学的精神)毫无疑问具有现代性,并且是可以实现现代转换的。日本就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实践。日本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阳明学实际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阳明学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所产生的作用很有限,甚至没有被发现。原因何在?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学理和社会的两个层面来看待。从学理上,阳明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阳明学在很大意义上被解释为明亡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跟晚明社会状况以及心学末流的混乱都有关系),由此,心学在政治领域完全失去了话语,朱子学重新掌握了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所以,这个特殊的历史过程(明清易代),对阳明学和朱子学的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就社会的统治思想形式来说,也是朱子学。但是阳明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形态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和影响力得到了非常大的彰显。同时,由于没有受到具体政治巨变的冲击,因此,阳明学顺利奠定了思想层面上的影响力。这是从思想的角度、学理的角度来看,阳明学和朱子学在中日社会思想的角度的不同处境。
其次,从社会的现代转型来看,日本对于现代转型是积极主动要求的,也就是说发自于它内在的需求,那阳明学的推动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阳明学和社会变革的同步进行,或者说,相互促进。可是在中国,我们的现代转型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天朝上国”是被迫进入现代转型的,这种被迫,使得我们的思想形态与社会形态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朱子学无力应对现实,阳明学被排斥在现实之外),这种脱节导致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诸多不便,很多现代性问题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被迫遇上的,并非我们主动去解决。在这样的现实情形中,我们所有的应对都是被动的、仓促的、没有选择的。阳明学的精神是一种主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近代转型的中国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内忧外患的基本态势所决定的。
当然,自近代以来,很多有识之士都在积极倡导阳明学。我曾经说,近代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重要人物,大概都脱离不开和阳明学的关系,这说明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或者说,随着转型趋势的愈加明显,阳明学的精神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阳明热”其实也是近代以来“阳明热”的延续,是阳明学的现代性精神逐渐走向主动的表达。
贵州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
又见阳明热: 今人当学什么,又须警惕什么?
凤凰网国学: 从阳明学到学阳明,辨别阳明思想资源很重要,今人学阳明、谈阳明,比较活跃的有三类:一是学者,二是干部,三是民间爱好者。对后两者来说,阳明能提供的学习资源,到底算常识还是更高深的思想?阳明的思想,能不能接应现代公民精神?
何善蒙:我认为要想认识当前学阳明的现象,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到底为什么学阳明?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选择方式,正因如此,才会有学常识还是学思想这样的思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立场,由此导致对阳明学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学法背后是不同的诉求。从阳明思想的丰富程度来说,我个人认为不同的人只要真正去好好学,应该都可以从阳明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这也是我们对于经典的一个基本判断,阳明学如果是经典,必然会有如是的意义。任何经典,实际上都是敞开的,是具有生命力的,阳明学也是如此。
至于阳明学所具有的现代公民精神,我想这个问题大概关注的是所谓的现代转换的问题。其实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如果经典是敞开的,是面向生活世界、面向未来的,那它具有的现代价值不可否认。当然,能不能从中获得现代价值,这就取决于学习者的态度。换而言之,学习者本身具有现代精神是从经典中获得现代精神的关键。当然,如果要说一般的谈论阳明学对于现代精神(或者说现代公民精神)的关联的话,我想大概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供思考:
首先,心与个体的独立。独立性应该是现代公民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也可以看作是现代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核。而阳明心学强调心,强调“自作主宰”的精神,其实就是个体独立性的强大表现。在心学的传统中,很多时候关注的就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完善(或者说强大的内心世界的建构),心也好、本心也好,其实都是面向个体自我的,强调的是个体的决定性和判断力,这种独立精神在阳明心学传统中非常普遍。
其次,心与个体的自由。阳明心学的思想资源挖掘自由的价值,在心学的传统中,个体的完善乃是基于个体的内心,是完全依靠个体的努力所达致。当然,如果不能达致,那就是个体的自我放弃。所以,无论是个体自身不懈努力,还是自我放弃,其最终的选择都由自己决定。个体在这里具有非常直接的选择自由,或者说,个体的意志自由在心学传统中得到了最为丰富的表达。
再次,良知与个体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完善,也应当是现代公民精神的基本价值之一,我们通常都会认为,似乎“道德人格”这样的名词都是属于前现代的价值。但是,作为个体人格完善的最为基本的要求,阳明心学意义上的个体是以道德完善为基本内涵而挺立出来的,这种基于道德完善的精神力量,对于今天来说,依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良知与个体的平等。在阳明那里,良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每个人的良知都是自我完满的,在这个意义上,平等意识不言自明,所以阳明才会说“满街都是圣人”。从这里所延伸出来的平等意识,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
第五,一体之仁与博爱精神。儒家的仁爱精神是整个儒学的基础,是儒学道德实践的关键所在。在阳明这里,这种仁爱被表达为一体之仁,是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且以仁爱贯穿之,这就是在阳明心学意义上的仁爱表达,这种一体之仁,与今天我们所强调的现代意义上博爱精神相比较,并无逊色之处。
由此,如果我们单纯从自由、平等以及博爱的这种所谓现代价值来看,在阳明心学的传统中有着丰富的、可以转换的资源。当然,可以转换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实现转换,这当中有种种因素的限制。
毕节黔西象祠内王阳明俘宸濠壁画
凤凰网国学: 今日官方重唱阳明学,学界民间多有响应,如何看待这股“阳明热”?在常识之上,还能给今天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官员最要学什么,普通民众可以学什么?
何善蒙:我一直觉得,热总比不热好,虽然“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还在热之中,这些具有现代性价值的东西可以受到应有的关注。正如前文所说的,我们可以把现在的“阳明热”看成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一个不断主动化接受、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又曲折,因为热有正常的热、有虚热、也有发烧。但是,如果我们相信,历史的进程会有自己的规律以及自己的选择的话,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经过种种不正常的热的冲击之后,阳明学(如果它确实有现代价值的话)将必然获得主动应对现代社会转型、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时刻。所以,热还是一件好事,不要因为热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如意的现象,就对它失去信心。
在常识的意义上,年轻人要多多关注生活世界本身。今天,由于各种技术的发达,尤其是信息技术以及AI等,人正在逐渐地陷入于虚拟的社会之中,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脱离,这是比较危险的事情。对于中国传统来说,关注生活,关注当下的、活生生的生命本身,才是其基本立足点。阳明先生也常说,活泼泼的生活世界。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应该是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和关心的地方,也应当是我们的快乐源泉!
对于官员来说,良知是底线,一体之仁是境界。良知是底线,是说当我们(尤其是官员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时刻以良知来要求自己的行为,从道德上来完善自己,完善的人格可以感染并影响你所服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从你的良知中来获得感动。一体之仁是境界,或者说是追求的目标,我们的工作(尤其是作为官员的工作)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民众生活得更好,是为了共同富裕(或者说小康社会,甚至是共产主义理想等),这其实是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仁爱之心,如果我们能够让治理达到阳明先生所说的一体之仁的境界,和谐的大同社会也就能实现了。
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阳明学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以及自作主宰的精神需要每个人去学习,这是真正有着现代价值的精神,这不仅是对个人自我的完善,还和整个社会的现代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任何人学习阳明,都需要记住的是,学习阳明重要的并不是要去背诵阳明所说的这句话、那句话,去死记阳明所强调的观念,而是知行合一,是更多地去磨练。
黔东南黄平县飞云崖月潭寺
凤凰网国学:针对今天的学王阳明,有如下三个问题:一、阳明的故事最应该讲的是什么?二、阳明思想的精髓在哪里?算不算公民基本常识?如果算,其当代性在哪里?为什么要补上这一课?三、阳明学成为一种时髦的热潮后,需要警惕什么?
何善蒙:我觉得在今天应该更多地讲阳明立志的故事,讲他不动心的故事,讲他为官清正、化民于无形的故事。为什么要讲这些?因为这些故事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深刻的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和阳明的心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正能量的反映和传递。既能反映阳明心学的思想,又能传递正能量,在我看来,讲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一种弘扬阳明非常有效的形式。
阳明的真精神在于知行合一。很多人会认为阳明思想的精髓在于良知,良知肯定是重要的,因为它是阳明心学的独特标志,也就是说,在强调良知的基础上,阳明才成为阳明。但是,在我看来,阳明心学的真精神非知行合一莫属,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两个理由:首先,知行合一是阳明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从龙场悟道开始,阳明即倡明知行合一,并由此揭开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思想运动开端。其次,从理论层面看,知行合一是阳明最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提法,这不仅是对之前的整个中国思想史的有效总结,也是对后来思想史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观念。阳明的其他提法,比如良知,实际上都是跟知行合一的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知行合一的理念所表达出来的是阳明心学独特的理论品格。
知行合一显然可以作为一种公民的基本常识,也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恒久活力的理论形态而受到重视。其最为直接的意义就是要求人们能够在面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世界,去面对活泼泼的生命事实。这样的方式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知和行的断裂。我们今天通常会说一句话,“大道理我是懂的,我就是做不到!”这就是知和行的割裂。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此。阳明当年为什么要极力倡导知行合一?就是因为知行的割裂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知而不能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人类的行为方式中,知行的这种割裂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或者说是人的根本弱点,由此,对知行合一的强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精神价值。藉由强调知行合一来引导人们对于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给予更多关注,注重事上磨炼,从而真正成就自己,这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阳明学成为一种热潮之后,我觉得应该防止两种倾向。首先,阳明学不是成功学。阳明学和成功学有着本质的差别,最为直接的是成功学是建立在一种非常直接的功利的基础之上,而阳明学不是,它的基础乃是在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当然,历史上王阳明是成功的,很多人学阳明学可能也获得了成功,但是,不能把把阳明学就视为是成功学,或以学习成功学的方式来学阳明学。其次,阳明学不是心灵鸡汤。当下随着阳明学的火热,对于阳明学做心灵鸡汤似的解读,比比皆是。这些解读很多时候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但是,鸡汤虽好,喝多了也会腻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总是将阳明学鸡汤化,总有一天,会觉得乏味无聊,从而抛弃之。学习阳明学既需要认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去,在阅读经典中感悟阳明的思想,也需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活泼泼的生活事实中去磨炼自己,真正成就自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作者合法权益,请您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并删除,谢谢!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