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南北方过立冬,也要打上这一架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0-11-7 16:51
标题: 南北方过立冬,也要打上这一架

立冬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九月廿二 庚子年 丁亥月 甲寅日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宜:烹羊酿酒,齿颊生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解释为:“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指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入库,动物也开始储藏食物准备冬眠。立冬,不仅是冬季的开启,也是人们开始享受美食的时节。凤凰网文创频道节气签,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立冬日作

宋 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说文解字》中对“冬”的解释是:“冬,四时尽也。”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过后,南北方温差逐渐增大,民间有着祭祖卜岁等贺冬活动,也由于气温降低,人们开始进补一些能够驱寒的食物,俗称“补冬”。立冬,就是在美食的香气中,拉开了冬季的序幕。

【礼俗】古代皇帝过立冬,都有哪些花样?

我国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前两候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而古人在第三候时,发现雉(即野鸡一类的大鸟)开始变少,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其线条及颜色相似的蜃(即蛤蜊),因而古人便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了蜃。

在古代,每到立冬时节,天子需着黑色衣服,骑铁色马匹,率文武百官至北郊祭冬神。这一祭祀场面十分宏大,据《史记》记载,汉朝时祭祀冬神需要有70个童男童女同唱《玄冥》之歌,以告诫世人入冬之后应收藏好粮食。除了祭祀冬神以外,朝廷还会在立冬之日举行郊外的迎冬仪式,赏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据《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清 郎世宁等《弘历雪景行乐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冷知识】古人过冬取暖,真的不是全靠“抖”

据考古人员发现,在秦代时,我国就已经有了“壁炉”和“火墙” ,可以用来维持室内温度。古时,富庶人家也有冬天捣碎花椒,和泥涂在墙壁上,制成保温层的取暖手段。《西京杂记》中这样描述:“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三辅黄图·未央宫》中也有:“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的记载。

夏圭《雪堂客话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搭炉子建火墙外,普通百姓还可以选择用廉价的楮皮纸做衣服、被、床帐等物品用来御寒。宋代诗人陆游也在《谢朱元晦寄纸被》中写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软於绵。”用此答谢好友朱熹赠送的纸被。随着后来中国棉花业的大力发展,棉被、棉布衣等更多御寒物品才正式走入百姓的生活中。

【节日好物】南北方过立冬,也要打上这一架

逢年过节,南北方网友总要争论这个节日到底吃什么。其实,人们因节气到来时各地的气候不尽相同,在吃的传统上也有差异。有言道“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在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后来民间也热衷于此。因为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和暖起来,自然就能抵御冬季的寒冷。老北京的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一起,将锅内清汤滚热,拿起筷子将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内一涮,待肉色一白,用麻酱配之,酱香与肉香合二为一,让人欲罢不能。

在南方,人们更喜欢吃鸡鸭鱼肉。福建及台湾一带,立冬盛行姜母鸭。据《中国药谱》及《汉方药典》两书所载,姜母鸭原系一道宫廷御膳,相传为商代名医吴仲所创,后来流传至民间,遂成为一款名菜。“姜母鸭”中的姜母是指三年以上的老姜,鸭则需用百天以上的低脂番鸭,以滋阴降火,再搭配补血活血的熟地、当归、川芍,补肝益肾的枸杞子,以及补气的党参、黄芪,慢火温炖,鸭肉鸭骨酥烂入味,不仅气血双补,还有降火之功效。

作者:高晓晨、罗豆豆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