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取代赫鲁晓夫登上权力高峰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1-7-19 00:56
标题: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取代赫鲁晓夫登上权力高峰的?

骠骑兵

摘要:苏联时代,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个性的领导人,他对内清算斯大林,对外更是敢于在联合国大会上拖下皮鞋敲桌子,那么后来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取代赫鲁晓夫登上权力的宝座?这两人又是谁对苏联的贡献更大?

苏联时代,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个性的领导人,他对内清算斯大林,对外更是敢于在联合国大会上拖下皮鞋敲桌子,那么后来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取代赫鲁晓夫登上权力的宝座?这两人又是谁对苏联的贡献更大?

苏联的根本问题就是一个制度问题,从斯大林时代起,就没有对上位者的制衡制度,于是产生了后来包括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最高领导人无论怎么做都是对的,一旦下台,当初做的什么都是错的。

首先赫鲁晓夫不是被勃列日涅夫一个人夺权,而是整个苏联高层对他都非常不满,决定剥夺赫鲁晓夫的最高权力。当时勃列日涅夫被推到了前台时,他是被吓得泪流满面的,但是当时勃列日涅夫是苏联政坛上,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一派势力和战后新生势力双方都接受的一个过渡人物,因此才被推出来站到前台。

在他上位后,第一是对政敌不再使用肉体消灭这种极端手段,包括对赫鲁晓夫和后来的谢列平,都是让他们只是政治生命的终结,生活上还享受着相当级别的待遇,这就让整个苏联政治生态圈都松了口气,让大家第一次觉得在苏联当官不再是提着脑袋博富贵的行当了。然后勃列日涅夫恢复斯大林时期的干部特供制度,大幅提高干部待遇和特权,还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取消的干部终身制。他本人对下属就非常亲和,对大家的工作要求就是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于是大家觉得有这么一个领导真不错,于是都愿意支持勃列日涅夫,从而使他在位长达十八年,也没人再对他那个位置动什么脑筋。

而赫鲁晓夫就和勃列日涅夫完全不同,草根出身的赫鲁晓夫是一位真正的钢铁战士,他身上有着那个年代主流欣赏的强硬作风,是从基层一级一级升上来的。卫国战争时期,赫鲁晓夫曾经在最危急时刻参与指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他的铁血强硬让很多这场最血腥的战场上的军人们都感到畏惧,这也是赫鲁晓夫得到斯大林欣赏和提拔的原因,也不能不说赫鲁晓夫的这种性格,实际上就是那一代人所受到的影响。

在赫鲁晓夫执政后,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他的执政理念是要把苏联模式拉回一个正确的轨道,就是试图想让苏联的发展按牌理出牌,减少苏联模式中已经非常突出的政治主导一切,这反应出赫鲁晓夫已经对苏联模式下被困的过死的计划经济有所反思,也说明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因此他首先做的就是对各行各业进行相当程度的松绑,这也是后来苏联得以有一段时间相对正常发展的基础。

但是,赫鲁晓夫在成为苏联一把手后,依然没有制度层面上的权力制衡,他本人又急于求成,于是他性格上的强硬作风变成粗鲁蛮横,尤其对干部阶层而言,他对斯大林的历史清算,总的来说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仅对苏联来说,斯大林这个人物又很难完全否定,于是某些程度上,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也是惹来一些积怨的,特别是他取消了斯大林时期的干部特供和干部终身制,几乎涉及到所有干部层面,那么他所制定的政策,在底下被各种心怀不满的人各种歪曲操作,各种阴奉阳违,让他对手下干部更加不满,双方工作氛围越来越紧张,制度上的缺陷让他只能靠独断专行来试图强行突围,已经失去执政上应该和必须要有的纠错机制,所以他所主导的改革,特别是农业改革,并未能取得成功,整个苏联在此时的状态是改革和没改革两方面的弊端都显现出来,而两方面的优点又都有所削弱,于是在民众当中,赫鲁晓夫也失去了受拥护的基础。在国际层面,此时的苏联,却是对优势的美国处于冷战最巅峰时期,没有赫鲁晓夫顶住这最艰苦的十来年,当然也不会有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全球攻势。但同一时期,东方阵营的扛旗争执导致中苏交恶,古巴导弹危机导致苏联颜面尽失,彻底动摇了赫鲁晓夫的统治基础,因此产生其被集体联合推翻的后果。

勃列日涅夫时代,初期的好处就是勃列日涅夫没有清算赫鲁晓夫,也就没有把当初赫鲁晓夫对各行业的松绑重新收紧,而对干部的放纵,使得这些捆绑更加松动,这在最初各级干部还有基本的底线时,对苏联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最关键的是苏联在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时,发现了新的大油田,因此在经济上让勃列日涅夫可以让苏联上上下下都分享红利,对军队建设的超量拨款,让苏联军备和重工业也都得以超常发展。但很快因勃列日涅夫对干部阶层的放纵,也让苏联迅速进入官僚和僵化的状态,所以七十年代,就是苏联解体崩坏前最后的回光返照时期,无可挽回的祸根此时已经深种,只是靠吃老本维持起一个超级大国最后的体面。

因此,小编觉得,在苏联的历史上,对苏联贡献最大的,还是赫鲁晓夫,哪怕他的改革本身也不算成功,但是事后来看,苏联也只有在赫鲁晓夫时代,是唯一有机会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还有机会改变最后崩坏结局的时代。

赫鲁晓夫的下台,是他个人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野蛮、粗俗的农民。而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待人和蔼、喜爱社交的领导,比起赫鲁晓夫的野蛮,简直好上太多了,于是,他钻了赫鲁晓夫糟糕的人际关系空子,一举夺权成功。

赫鲁晓夫拒绝与主席团其他成员交流沟通,许多对外政策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对于其他官员,也经常冷嘲热讽。因而,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十年中,凡是与他共事的官员,大部分人都十分讨厌他。

赫鲁晓夫重视经济建设,大力削减军费,这自然引起了军方对他的不满,与赫鲁晓夫不断协商,但赫鲁晓夫一脸不满,直接冷嘲热讽,说国家把钱都花在军事上了,那么“我们就会因为你们而穷的连裤子都没有穿”;

遭遇了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赫鲁晓夫拙劣的外交,使得他在国内、国外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面对众人的指责,赫鲁晓夫变得更加暴烈,甚至在一些会议上,只要有人敢跟他提反对意见,他一定会冷嘲热讽,让人难堪至极,他甚至会辱骂中央委员会的书记们是“在路边石头上撒尿的公狗”。

如此一来,赫鲁晓夫把一大批人都得罪完了,即使是那些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干部,也是十分厌恶他,如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尼古拉·波德戈尔尼,谢列平。

这些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为赫鲁晓夫的倒台,埋下了种子。

虽然赫鲁晓夫的人际关系很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勃列日涅夫等人就可以轻松夺权。于是,这些讨厌勃列日涅夫的中央委员们,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前中期,都是默默忍受赫鲁晓夫的粗鲁与野蛮。

随着时间的流逝,赫鲁晓夫逐渐老去,同时面对苏联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也是心力交瘁,四处出访,寻找挽救苏联经济的良方。于是,1963年和1964年,他执政的最后两年时间里,一直在苏联各地奔走,或者出国拜访,一年中竟有将近一半的时间,不在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在莫斯科没有领袖守家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等人就有了足够时间,来策划推翻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

与此同时,逐渐衰老的赫鲁晓夫表现出了与斯大林晚年几乎一样的情形:赫鲁晓夫经常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岁数大了,需要下台,让位给那些年轻人,让他们接替我的位子,自己回家抱孙子。

不管赫鲁晓夫让位的说法是真是假,赫鲁晓夫周围的助手们,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内的中央委员,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斯大林晚年也这样说过,而斯大林说过这些话后,就对政治局来了一次大换血,许多高官莫名其妙被斯大林解职。

而如今,赫鲁晓夫似乎也到了这个时候,赫鲁晓夫说在苏联二十三大的时候,就会自己提交退休申请。而勃列日涅夫等人听到这话之后,惊恐万分,认为必须抓紧时间策划,不然到了二十三大的时候,或许就是勃列日涅夫这些人的末日了!对赫鲁晓夫的恐惧,愤怒,让勃列日涅夫等人必须加紧时间行动。

于是,勃列日涅夫吸取赫鲁晓夫前两次打倒政敌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经验教训,不再孤军犯险,而是要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赫鲁晓夫。所有讨厌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全部加入了政变集团,勃列日涅夫、尼古拉·波德戈尔尼这两位即将接任赫鲁晓夫大位的竞争者放下彼此的猜忌,与谢列平等人一起合作。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在皮聪大悠闲的度假。这段时间,应该是赫鲁晓夫最为快乐的日子了。这两年来,他一直在思考苏联的经济模式,一次次的尝试改革,带来的却是不断失败,这让他深感疲惫。而此时皮聪大的度假日子,让他也稍微舒缓了一下。但他也有许多烦恼的事情,那就是耳边总是传来莫斯科要政变的消息。

这个消息,最先是他的女儿拉达在1964年的夏天得知的。有人向达拉告密,说莫斯科有人要推翻赫鲁晓夫,并让达拉告知父亲赫鲁晓夫。但达拉遵从父亲赫鲁晓夫的要求,不要插手政治,于是便礼貌地回绝了告密者,同时也没有告诉父亲赫鲁晓夫。随后,达拉又得到了一位高官的警告,说有人要推翻赫鲁晓夫,但达拉依然没有注意这些事情。

最后,还是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而谢尔盖则是从一位苏联高级干部的保镖那里得知的消息。但听到谢尔高的话,赫鲁晓夫不敢相信,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绝对不会反对自己,不会赶自己下台。而赫鲁晓夫如此肯定的不相信,不外乎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这三个家伙,就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啊,赫鲁晓夫一直将他们视为朋友,哪里会想到他们会背叛自己。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是那么虔诚,一直在赫鲁晓夫面前阿谀奉承,表现出对赫鲁晓夫十分忠诚。

赫鲁晓夫在得知消息的第二天,就直接当面质问波德戈尔尼,说他们是不是要赶自己下台?结果可想而知,作为参与策划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的波德戈尔尼,当然矢口否认。随后,赫鲁晓夫又打电话到莫斯科,斥责他们在莫斯科背着自己搞什么鬼,想要推翻自己下台吗?结果还是一样的,参与策划的人都不会承认,只会加速准备,先下手为强,赶紧推翻赫鲁晓夫。

此时的赫鲁晓夫,真的宛若一个傻子,“奇怪、缺乏理性、难以理解”。面对这些要推翻他的策划者,得知消息的赫鲁晓夫竟然直接跑去质问他们,难道是要得到他们的坦诚对白吗?在得到这些策划者的否认结果后,赫鲁晓夫就没有深究了。

1964年10月12日,勃列日涅夫晚上打了一个电话给赫鲁晓夫,要赫鲁晓夫服从主席团命令,回莫斯科开会。赫鲁晓夫起先不想回去,并且草率地决定,要勃列日涅夫他们先开会,自己两周后再回去。可是,勃列日涅夫坚持要赫鲁晓夫回去开会。最后,赫鲁晓夫还是服从了主席团要求,第二天赶回莫斯科。

放下电话,赫鲁晓夫开始想起了儿子谢尔盖的话,这次回莫斯科,勃列日涅夫他们肯定做了一些事情,想要推翻自己。即使知道这些情况,赫鲁晓夫还是什么也没做,在10月13日直接回了莫斯科。

而此刻的莫斯科,已经在勃列日涅夫等人的全盘掌握之下,回到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宛若一只笼中的小鸟,只能任由他们肆意攻击。接下来的主席团会议,在勃列日涅夫的主导下,开始了对赫鲁晓夫的无情攻击。

自此,赫鲁晓夫陷入了绝望之中,他一直以为这些中央委员,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等人,都是自己的忠实部下,但在这次批斗会上,他们完全抛弃了赫鲁晓夫,这里没有“赫鲁晓夫的朋友”,并称赫鲁晓夫“独断专行,藐视主席团,很粗鲁,刚愎自用而且桀骜不驯”。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迫退休,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过着孤独、痛苦的退休生活。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第一书记,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迎来了苏联的巅峰时期,国力大幅提高。这种繁荣的背后,勃氏也是有许多功劳的,勃氏时代不断进行经济改革,减少中央行政指令,开始不断接近市场经济的模式。这种改革方法,一开始效果的确很好,但由于勃氏本身并没有赫鲁晓夫的改革魄力,所以许多改革也是止步不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为苏联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同样也陷入了政治危机中,他大搞个人崇拜主义,大权独揽,大搞一言堂;几乎全部推翻了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进步改革,如领导干部取消终身制、实行限期任职,就被取消了,政局上一味求稳,使得许多高级干部都是一群老人,所以也有人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是“老人政治”。

最为致命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带头收受贿赂,使得苏联出现了全面贪腐的局面。上至勃列日涅夫,下至苏联各个地区的书记。苏共的贪腐,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败坏,一度消失的吸毒现象,也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重现;2400个黑社会组织,开始出现在苏联社会中,而且其中不少组织都有官方背景;西方思想、文化入侵苏联,苏年轻一代人开始逐渐西化……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知道,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贡献很显然,远大于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因为个性问题,被轰下台,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那些改革政策、决心,给内外交困的苏联带来了新的希望。

而勃列日涅夫呢?赶走了积极改革的赫鲁晓夫,但自己又是一个处处平庸的人,改革不给力,自己还带头贪腐,败坏苏联根基,最终使得苏联一步步走向衰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