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环球人物》专访50年前的亲历者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战时刻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1-10-25 11:22
标题: 《环球人物》专访50年前的亲历者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战时刻
施燕华是1971年中国第一个联合国代表团的随团翻译,后来也是邓小平的翻译。她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自己经历了许多中国外交的风云时刻,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仍是她最难忘、最无法取代的记忆之一。
|作者:隋坤
本文为《环球人物》杂志即将上市的第456期封面《1971-2021 联合国的中国时刻》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直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前的最后一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1988年当选美国第51届总统)仍在负隅顽抗。
当地时间1971年10月25日晚,纽约联合国大厦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那里正要表决是否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是否将台湾代表驱逐出联合国。或许已预感到即将“兵败如山倒”,布什要求上台发言,试图在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同时仍在联合国内保留台湾代表。
这番无谓的挣扎换来了很多国家代表的嘲笑。会场内四处传来“NO”的呼声,伊拉克代表甚至上台发言:“如果美国还想为蒋介石集团保留席位的话,不如让台湾代表坐在美国人的座位上。”大家哄堂大笑,只有布什尴尬得一言不发。
1971年10月25日晚,联合国通过了著名的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此后很多年,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没有再出现那样欢腾的场面。那夜人声鼎沸,有的国家代表拍着桌子,有的国家代表高声呐喊,甚至还有国家代表载歌载舞。
邓小平的翻译、吴建民大使的夫人、1971年中国第一个联合国代表团的随团翻译施燕华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她经历了许多中国外交的风云时刻,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仍是她最难忘、最无法取代的记忆之一。
“周总理很高兴,
刮了两遍胡子才到”
北京时间1971年10月26日,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的施燕华收到了一份来自联合国的电报。她拿起电报时,并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份历史性的电报。
“即便是中国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联合国也会将关于中国的决议用电报发给外交部。尤其是讨论是否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电报,每年都会来一次,以往的结果都是‘不通过’。但是,那一天的结果是‘通过’,电报上还邀请我们去联合国参加大会。”施燕华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正义的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问题专家周戎,那一年才16岁。他至今都记得,听到这个消息时,北京到处是“敲桌子、打鼓”的热闹场面;他乘坐公交车,车上一名中年人在激动地背诵着“提出两阿提案的22个提案国名单”。虽然16岁的少年对这个消息背后的深远意义一知半解,但和所有北京市民一样,振奋极了。
同样兴奋的,还有联合国中文处的工作人员。虽然中文早就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但此前台湾当局的代表用英文发言,文件也用英文表述,中文处的翻译们像是闲散人员,也备受其他语种工作人员的歧视。
施燕华说:“当新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后,我们要求所有关于中国的文件都要翻译成中文,我们的发言也要用中文。中文处的工作人员终于有事做了!”
好消息也以最快速度报告到了中国领导人那儿。去不去参加联合国大会?各方有不同意见。周恩来等人请示毛泽东,得到了答案: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组团去。随后,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被指定为团长。
乔冠华马上进入紧锣密鼓的临战状态。11月初,他在外交部六楼东侧的大会议室主持召开代表团成立大会。周总理接见了代表团多数人员。“周总理见代表团的时候是晚上,当时代表团的司机、厨师等工作人员都来了。周总理很高兴,刮了两遍胡子才到。他让厨房准备了一些面条,跟我们边吃边聊,叮嘱我们‘放心去,局势已经稳定’,还谈到‘一国的事本国人民管,世界的事各国管,联合国的事要所有会员国共同来管,这是历史趋势,历史潮流不可抗拒’。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荣誉。”施燕华说。
出发前,乔冠华特意叮嘱后勤人员一定要带一瓶茅台。施燕华一开始不理解为何这样做,后来知道原因了,她觉得“非常有趣”:“1971年挪威驻华大使调任联合国之前,曾坚定地认为中国今年肯定能恢复席位,但乔冠华坚定地认为还不能。两个人为此打赌,如果中国在那年恢复席位,乔冠华去联合国的时候就要为前挪威大使带去一瓶茅台。”
11月9日,乔冠华带领代表团正式出发,先由上海飞往巴黎,随后转机前往纽约。在飞往巴黎途中,飞机上不知怎么上来一些外国记者。面对提问,乔冠华说道:“敌视中国乃至忽视中国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难道这样一来,中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吗?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整个答问过程中,乔冠华始终不卑不亢,妙语连珠,谈笑风生,还不时插上一句英语,对中国成语作出幽默的解释。咄咄逼人的西方记者不时发出笑声,甚至还报以掌声。
·1971年11月12日,美国纽约,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发表讲话。
“乔的笑震碎了
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1971年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下榻罗斯福酒店。施燕华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代表团开了两次招待会,会上,前来参会的华侨情绪激动,有的热泪盈眶。还有一位美国友好人士兴奋地告诉他们“早就该来联合国”,然后用西方流行的贴面礼“啪啪”亲了施燕华两下。她压根儿没工夫顾得上不好意思,脑子里想的是:虽然美国政府倒行逆施,但美国还是有明辨是非的老百姓嘛!
施燕华还记得,多数美国普通人对中国代表团很友善。“有一次我上街被一个老太太拦住,她说:‘Hey !Are you from Red China ?(你来自“红色中国”吗?)’我说 :‘我不是来自红色中国,而是人民中国。’老太太说 :‘Anyway(无所谓),你们终于来了。’”
而在罗斯福酒店的阳台上,代表团成员吴建民还与对面楼上的美国人来了一场“纽约式谈话”。“有一次他从游泳馆出来后,在阳台上就和对面阳台的美国人聊了起来。那个美国人说要请他吃饭,经代表团同意,吴建民喊我一起去跟那个美国人吃了饭。”
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15分,中国代表团精神奕奕地来到了联合国大会现场。会场外,施燕华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记者,而美国警方则尽力将他们拦在外面。入场后,乔冠华镇定地坐在中国名牌后的那张椅子上。此时,忽然有记者问他:“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里有何感想?”一直冷静的乔冠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仰头大笑。
·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面对记者提问,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前排左一)仰天大笑,前排左二为首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那是胜利的笑,是自豪的笑。面对问题,他仅有的回答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同行的翻译、后来成为乔冠华夫人的章含之在回忆录里写道。
这张乔冠华大笑的照片不仅成为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还登上了中国历史课本。美国媒体形容说:“乔的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会大厅的玻璃。”那一刻,乔冠华不是代表一个人在笑,那是一个伟大国家重新站回世界舞台的自信与激动。章含之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红色中国’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席卷着这个经历了20多年风霜的最大国际组织。中国终于昂首阔步地走进了这个大厅,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参与到世界大事的重大决策中来!”
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利克致辞,对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表示欢迎。没想到,马利克发言后,要求致辞欢迎中国代表团的人排起了长队。施燕华回忆道:“看了这个场面,我心里充满了自豪,因为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会议从上午10点一直开到晚上,对中国致欢迎辞的国家代表一个接一个。施燕华数了数,在这长达一天的“欢迎仪式”中,有50多个国家代表在会上对中国致了欢迎辞。“匈牙利代表之前在中国待过,他用中文发表了致辞。”
最后,大会邀请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上台讲话。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近40分钟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全场肃静,然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当时我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作为中国人真光荣!”施燕华说。
世界收到了美国自相矛盾的信号
翻开1971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报》,会发现一个历史的细节——报纸头版多篇幅、多角度报道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一事,而右下角的一条消息是“基辛格博士离京回国”。
·1971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报》,报纸头版多篇幅、多角度报道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一事。
也就是说,当联合国表决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时,基辛格身在北京。10月26日,基辛格准备乘机离开时,对纽约联合国总部里发生的历史性瞬间还不知情。送行的乔冠华问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您觉得今年联大,我们能恢复席位吗?”
基辛格不假思索地说:“我估计你们今年进不了。”“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能进去呢?”乔冠华明知故问。基辛格说:“估计明年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你们就能进去了。”乔冠华听后哈哈大笑。
对于这段回忆,基辛格颇有些苦涩:“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诉我,我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合国大会结果,但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使我难为情。”
为什么美国一面已经公开“为尼克松访华作具体安排”,一面却要在联合国跟中国“战斗”?
时间回溯到1970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报告中对中国使用了“伟大而生机勃勃的人民、有天赋和有教养的人民”等友善词语,表示要“尽力采取同北京改善实际关系的步骤”。8个月后,尼克松在会见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记者时又称:“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
1971年4月4日,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中国与美国开启了著名的“乒乓外交”。当美国乒乓球国家队应邀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对他们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世界“地震”。
但是,美国人一意孤行地将“对中国示好”和“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割裂开来。尼克松认为,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应该按照他的节奏走,对中国示好只是开始步骤。按照他的预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要在几年后、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内实现。
受此影响,美国政府作出了让盟友也费解的动作。他们一边频频向中国示好,一边又让国务卿罗杰斯和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布什极力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0年12月,布什成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时,曾被问到“如何处理人民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他的回答十分强硬:“如果中国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国,美国就该立即退出联合国。”1971年9月,美国与日本联合提出了所谓的“双重代表权”案,即北京和台北在联合国都有席位,公然践踏“一个中国”原则。
美国盟友里,有人问过布什:“我对贵国的双重做法感到困惑。”并且给布什讲述了汉语“自相矛盾”的典故,“尼克松总统宣布要访问北京,显然不是为了宣战,而是结束敌对情况。另一方面,贵国却在联合国内孤立中国,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吗?”
面对这个提问,布什沉默了。其实,他自己也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就像有的国家驻联合国代表发表的议论:“现在不是毛泽东或周恩来到华盛顿,而是美国现任总统尼克松要去北京‘拜见’毛泽东。见面当然是为了关系正常化,但这种情况说得不好听可以叫做‘美国在讨好中国’。”
布什也让手下讨论过,为何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越来越多。与会的美国官员给出了诸多理由,有人说“时髦的第三世界主义”让北京势力越发强大,有人说法国、加拿大同中国建交动摇了反对北京的势力,还有人说周恩来在60年代访问非洲的行动是“拉票行为”。但他们谁都没提到美国自己“神经错乱”一般的行为。
现任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贾烈英对《环球人物》记者分析道:“这种自相矛盾的背后,是美国对于自己的掌控力过于狂傲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在联合国是一手遮天的角色,就算向中国示好了,中国的席位还要靠他们‘首肯’。结果联大投票的现实狠狠教育了美国,中国是大国,是一支重要的、独立的力量,恢复席位是人心所向。”
决战时刻
到了1971年下半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在即。中美双方明白,决战时刻就要来临。此次大会有三项重要决议要表决,第一项为“逆重要问题案”,即“将台湾势力驱逐出联合国的表决须得到三分之二成员国的同意”;第二项就是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2国提出的著名的“两阿提案”,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势力;第三项是美日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
直到大会召开前夕,美国人都自信满满地“双轨操作”。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与7月的秘密访华不同,此次他乘坐着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高调前来,为尼克松访华做前期准备,并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基本框架。
·1971年10月22日,亨利·基辛格(左)和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在北京十三陵的石象前合影。
当时接待基辛格的正是乔冠华。外交部成立了一个招待组,乔冠华曾在组内强调:“要争取对《中美联合公报》达成原则共识。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不能幻想一切都会顺利。”
乔冠华的预测没有错。就在基辛格到达北京的同时,美国在联合国紧锣密鼓地展开一系列动作:尼克松亲自给很多国家代表写信,罗杰斯和布什分别找100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沟通,希望届时大家能够投票赞成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
但在另一方,很多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也在为北京呐喊。坦桑尼亚驻华大使萨利姆把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声明印成了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文件发给各个代表,让他们明确知道北京的态度后,再投票给恢复中国席位的“两阿提案”。墨西哥代表埃切维利亚更是直接上台呼吁各国“要遵循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大陆和台湾的唯一代表”。
在北京,乔冠华与基辛格的激辩也在同时进行,双方就台湾问题你来我往。基辛格对于台湾的态度依然模棱两可,而乔冠华则代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中一台”。谈判进行了两天,双方陷入僵局。
时间来到10月25日,联合国内的“战事”也如北京的谈判桌上那样焦灼。第一个表决的是抬高驱逐台湾势力门槛的“逆重要问题案”。最终,大会以55票赞成,59票反对,15票弃权的微弱优势否决了“逆重要问题案”,即执行驱逐台湾势力的决议,赞成票数量不再需要超过三分之二成员国数量,只需超过半数即可。美国先输一招。大会现场此时开始沸腾,热烈的掌声持续了两分钟之久,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接下来表决的“两阿提案”当中,除了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外,还有“驱逐台湾势力”的条款。
“两阿提案”表决前,布什上台做了前文所说的最后挣扎,随后尴尬下台。紧接着,大会开始表决“两阿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当电子计票牌出现最后结果时,全场再次掌声雷动,不少亚非拉国家的代表热烈欢呼,甚至跳起舞来。场面之热烈,情绪之高涨,令人惊叹。马利克宣布:“提案通过了,其内容立即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告。”布什也不得不承认:“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乔治·布什作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出席1971年的联合国大会。
如今,这一幕已经过去了50年。这50年,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50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和支持联合国事业的50年,也是中国持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50年。对于这一切,施燕华心中感慨良多。“刚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我们对于联合国框架下的各项事务,是逐步参与起来的。而现在,国际大事已经绕不开中国。联合国让中国更加开放,中国也让联合国和多边体制更加稳定。”
停顿了一下后,施燕华缓缓说道:“站在50年后的今天回看那个历史时刻,我的心中除了自豪还是自豪。如今的中国,已经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舞台了!50年也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初心未改,中国也一定会在国际事务和多边体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最终稿件详见第456期《环球人物》杂志)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