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大学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2-4-17 18:10
标题: 大学之道
追求学问的一大动力,也来自对人世的关怀,希望多了解这个世界,甚至回应现实的难题和挑战,分享快乐,分担苦难。
念大学到底有没有用?少年时看亦舒,记得一句话:念大学没有用?这要念过才有资格说(大意)。
上大学求的是什么?这要看你读大学是为了追求学问提高修养,还是求打通求职大门的文凭认证,投资日后事业的社交网络。
如果是后者,面对21世纪时代经济生产大变革,我们如何保证大学传授的技能跟得上时代变迁的光速节奏?
有议员提出为大学文凭设下五年有效期,此话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的争议包括大学学费不便宜,很多学生可能在工作前几年还在偿还学费贷款,一张辛苦读来的大学文凭原是终身有价的,要修改有效期限只有五年,大学毕业生肯,他们的父母也不会罢休。
在岛国受教育,深明岛国的教育方针重点考量离不开市场需求和投资价值,国家资源有限,培养大学生当然希望他们成为国家栋梁,即使不是人人学有专精,术有专攻,至少都投入建设发展生产。
还记得十多年前,曾和台湾计程车司机大哥聊到大学教育。这位运将的女儿刚上大学,修读旅游服务业;这项专业在台湾就业市场供应多过需求,毕业后不一定找到理想的工作。他说不知道孩子在读什么,她喜欢就好。我想到自己的求学经历,没有机会上大学的父母也是这么放养子女。
外派前在本地新闻组跑过教育新闻,有机会了解我国教育政策的思路,一些专业文凭的学额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的,不可能纯粹为了满足学生的升学兴趣或父母的意向而开设文凭课程。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只是辜负了父母的血汗钱,也是国家投资失误,浪费纳税人的钱。我当时不了解司机大哥听完我的一番介绍之后的表情,现在回想觉得自己太失礼。父母供子女上大学,除了让孩子接受完善的教育,求职顺利些,也希望孩子选修自己喜欢的科目,这是为人父母对子女的宠爱。只是当时我还不懂。一脑子的投资效益与功利得失。
另一次让我深思大学教育意义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念硕士的那段时间。香港的大学研究生课程设计仍按照英国大学的制度,分硕士文凭或哲学硕士文凭,后者是为下来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须要念两年。我当时念的是只需要一年(按学期规划,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就能修完学分的硕士课程。中大历史系的学科设计很有意思,硕士班可以选修本科生和哲学硕士的科目,上课语言三言两语(英语、华语、粤语),交功课可以用华语、英语,甚至外语(只要改作业的老师接受)书写。我那时住在学校山下的小村子,每日步行上学,选修兼旁听了许多课,只恨个人兴趣太广泛,身体一天得睡足八小时太浪费时间,巴不得一天当两天用。
我的同学当中有不少是祖父母辈,他们的学习热情比我还旺盛。有的毕业后还成为教授的研究助手,帮忙做田野调查,埋头档案资料整理第一手的材料,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当中有的可能是年轻时为了养家无法继续学业;有的是人到中年觉得需要充实自己;有的对历史深感兴趣,希望掌握专业的研究方法。离校多年的他们有求学的欲望,大学收生条件灵活,能够吸收教育背景不同的成年学生。
上阅读课时,学生轮流发表阅读报告,这些在社会上独当一面的成年学生会露出青年般的腼腆,态度谦和,知识海洋面前让人回春,觉得再怎么用功都是不够的。聆听不同年龄的学生辩论课题,让我见识到一个人的视野如何决定学问的高度。而探索学问的视野既是关系到个人身处的教育与文化背景,也须要培养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时空观念。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希望大学教育传授做学问求知识的方法,但是成人教育不满足于掌握方法和技能,而是如何实现对未知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及挑战世俗的理念蠢蠢欲试的冒险冲动。当然,大人和小朋友最大的不同在于,大人须能够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身边的人负责,追求学问的一大动力,也来自对人世的关怀,希望多了解这个世界,甚至回应现实的难题和挑战,分享快乐,分担苦难。
回到本文开头抛出的问题,念大学有没有用?答案影响了成人持续教育的动力。这非关政府津贴补给,也非关职场技能更新换代的现实要求。而是这个社会对教育初衷的视野,以及现实环境的熏陶。作者: 赵琬仪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