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62年对印开战前夜,耿飚命人翻墙进院叫醒印方官员:我们要反击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3-10-9 17:23
标题: 62年对印开战前夜,耿飚命人翻墙进院叫醒印方官员:我们要反击了
“快开门,快开门...”
1962年10月19日深夜,我国几名外交部工作人员用力拍着印度驻华大使馆的大门,想要叫醒里面的人。
看他们的样子,像是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可是印度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在熟睡中,隔着院子根本听不到敲门声。
无奈之下,外交部的同志将此情况汇报给他们的直属领导——耿飚将军。
“翻墙进去!到卧室门口把他们叫醒。”
耿飚将军当机立断,下达了翻墙敲门的命令。
几位同志立刻执行命令,终于将印度驻华代办叫醒。对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头雾水,我方人员直接将宣战书交到对方手上:我国将于第二天对印军发起反击。
印度驻华代办看到宣战书,惺忪的睡眼瞬间瞪大,气血直冲天灵盖,他迅速将此事汇报给印度政府。
而等印度政府将消息告知前线指挥官时,我军已经发起了进攻...
那么,我国当时为何要对印度宣战?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勿谓言之不预
1959年,我国与印度边境不再像以往那样平静,时不时能听到枪声。
当年的上半年,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向我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信,信中竟然大言不惭地向我国索要高达1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我国福建省的大小。
面对尼赫鲁的无理要求,周恩来总理果断拒绝了对方无理的请求。
此后,尼赫鲁政府往中印边境增派军队,企图通过武力方式蚕食中国领土,在中印边境,流血冲突事件开始不断上演。
同年10月20日发生的“空喀山口事件”便是其中一起典型的冲突。
那天,印军3名士兵非法进入我国空喀山口地区侦察,旋即被我国边防巡逻队拦下扣押。
谁知印军不知悔改,第二天派了60多名士兵前来围攻我军边防巡逻队,我军不得不被迫还击,结果是击毙印军9人,俘虏7人,剩余印军见状狼狈逃走。
然而,印军并没有因此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不断输送军队到达中印边境地区,还在边境持续增加军事据点,对中国军队步步紧逼。
对于印度军队的行径,毛主席综合考虑了我国的现状和国际局势,于当年11月份提出建立“隔离带”的想法,也就是以中印现有的实际控制线为基准,双方军队各自向后撤退20公里。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印双方军队脱离接触,避免武装冲突,从而为谈判协商解决问题提供基础。
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可以说是当时和平解决两国矛盾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但尼赫鲁对此并不买账,他似乎并不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拒绝后撤、拒绝谈判。
面对印度方面的蛮横态度,毛主席仍然努力将印度拉回谈判桌上,他命令我军单方面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当然,这样的决定既是因为我国一贯力主和平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受到当时我国国内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以及西藏分裂主义分子全面叛乱等因素影响。
在我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后撤之后,但印度军队在边境并未消停,而是小动作不断,虽然没有与我军直接交火,但中印边境也因此换来两年多没有枪声的宁静时光。
这两年多时间里,我国政府忙着平定西藏分裂势力叛乱、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威胁等重大事务,没有太多的精力处理与印度的边境问题。
同时,印度方面对西藏的独立抱有幻想,并企图通过支持西藏的独立,来建立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区,削弱我国的力量,并获取领土等方面的利益。
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到了1961年,西藏叛乱活动被解放军平定,印度的幻想破灭,因此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变得更加激进起来。
同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便提出所谓的“前进政策”,在中印边境西段逐步深入,建立据点,蚕食中国的领土。
1962年,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的中国,面对印军的嚣张举动,根据毛主席的“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方针,在印军边境据点的对面设立前沿哨所,进行武装对峙。
我军在对峙中被中央军委要求决不开第一枪,但这种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战斗的善意忍让,却被印军当作软弱可欺的象征,于是他们得寸进尺,建立更多更深入的军事据点,并且时常开枪挑衅我军。
不仅如此,6月份开始,印军在东线也开始设立军事据点和做出挑衅行为。我军士兵时常要面对印军的威胁,但是仍然纪律严明,坚决不开第一枪。
对于印军的举动,我国中央政府仍然抱着最大的诚意,想要与印度政府坐到谈判桌上,通过沟通解决争端。
但是,印度方面对我国政府的回复向来是“不”,并且毫不收敛在边境的挑衅行为。
对于骄横无理的印度军队,我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容忍到了极限,《人民日报》在9月22日发表社论,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
过了几天,也就是1962年9月底,中央军委在会议上认为,此时若不打一仗,是无法解决眼下问题的!
因此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并且鉴于印度的嚣张气焰,不能进行小规模作战,要打便将其打狠打痛,让其不敢再随意犯境。
紧接着,我军迅速在中央军委的安排下集结,准备对印度军队进行反击。
打出胜利,打出和平
在开战前,毛主席指示,再向尼赫鲁政府发出一次和平谈判的提议,以尽最后的努力。
但是,在三天后,我国政府照常收到印度政府拒绝和谈的回复。
随后,毛主席做出一个战略部署,放开手脚,让边境的印军在我国境内再深入一些,这样在开战的时候,既容易将印军包围聚歼,亦可以让我国占据国际舆论的制高点。
至于反击的具体时间,毛主席认为不能再等了,因为中印边境西段,在10月中旬之后便会迎来大雪封山,届时作战环境将会十分恶劣,所以需要速战速决。
另外,我国当时在北面受到苏联的威胁,东面受到美国和台湾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威胁,恰好此时美苏正忙于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将过多精力放在亚太地区,此时反击印度,能够在北线和东线享有最低的安全风险。
于是,中央军委将此次主要作战任务交给了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并从成都军区和兰州军区抽调相应兵力进行支援。
一切安排就绪,只等到了10月20日,司令员一声令下,解放军便开始全线反击。
在开始反击之前,我国还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向印度正式下达战书。
不过,我国是打算速战速决,在开局的时候对印军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才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提前宣战的话,印军就会事先做好防范,甚至在解放军反击之前发起偷袭。
所以,想要达到既成功宣战,又不至于打草惊蛇的目的,是十分困难的。
这样的难题最终被周恩来总理轻松解决了,他对开战的时间点以及信息传到印度前线需要的时长做了仔细的研究,最终决定在10月20日前一天深夜将宣战书递交到印度驻中国大使馆,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等到宣战的消息经过几个部门的汇报,传到印度前线的时候,我军已经发起猛烈的攻势了。
在东段战场,西藏军区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击印军,很快打过了处于中国境内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并向南继续挺进,直逼中印传统习惯分界线。
相比于东段,西段战场的战斗环境不是很好。东段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适于反击作战,而西段则是平均海拔6100米的喀喇昆仑山脉,常年积雪,严寒缺氧,环境极其恶劣。
不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的官兵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迅速横扫西段印军建立的主要军事据点,一路向着中印传统习惯线推进。
到了10月23日,我军在东段打到靠近中印传统习惯线的地区,西线也在顺利推进中。
次日,中央政府考虑到我军自卫反击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于是命令我军在东段战场停止追击,并向印度方面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提议。
但是,不甘心就此认输的印度政府再次拒绝了我国的和谈提议,并在国内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舆论上煽动印度民众的反华情绪,军事上继续向着中印边境大规模调兵,其中还包括一支印度王牌部队。
此时,我军在东段继续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保持停火状态。
在西段,到了10月28日,我军打到中印传统习惯线附近也停火了,我国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第一阶段顺利结束。
而印军边境增兵的行为持续到11月11日,已经达到了三万余人。
随后,印军便对我军发起反扑,给我军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同时再次出现蚕食我国领土和建立据点的嚣张行为。
对于印度方面的冥顽不灵,中央军委研究后决定对印度军队进行第二阶段的反击作战,以让其深刻认识到肆意侵犯中国的后果。
于是,在中央军委的部署下,我军在11月16日全线发起第二次反击。
这次作战,我军在东段和西段战场同样势如破竹,印度军队着实不堪一击,之前气势高涨的王牌部队被我军打得抱头鼠窜。
仅仅5天的时间,我军就歼敌近万人,俘虏印军四千人左右,并且拔掉了印军在我国境内的全部军事据点,全面掌控了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我国的领土。
印军再次惨败的消息在印度国内沸沸扬扬,印度政府和民众都十分慌张,他们最担心的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趁势越过中印传统习惯线,进军印度本土,那样的话,印度首都德里也危在旦夕。
然而,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是爱好和平的,此次对印作战是对其侵略行为的反击,并没有打入印度国内的计划。
因此,当战争进行到11月21日时,中央军委认为惩罚打击印军的战争目的已然达到,宣布从次日零时开始,解放军全线停火。
同时,中央军委还宣布于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将边防解放军陆续撤回1959年11月我国实际控制线的北侧20公里外。
我军在后撤的时候,奉命将缴获印军的大量武器装备、车辆、服装等物资交还给印度,同时将印军四千名左右的俘虏全部放还。
在交还俘虏和物资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十分细心地考虑到,如果让印军打着白旗来领取,太伤他们的尊严;如果让其打着国旗来领,又不能体现我方作为胜利方的气势。
因此,周总理决定让印军打着代表和平的绿色旗帜来领取俘虏和物资,真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这场持续了仅仅一个月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了,这场战争打击了印度的嚣张气焰和领土野心,也打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边境和平。
印度为何敢惹中国?
我们看到,1962年的这场中印之间的战争,印度表现得十分骄横,并且寸步不让,置我国的和平谈判意愿于不理。
印度这么“自信”的背后有哪些原因?中印的领土争端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向来是十分友好的兄弟国家,两国的边界虽然一直没有明确划定过,但是根据两国的行政管辖范围,保留着一个传统习惯分界线,相当于两国的国界。
至于为何后来中印边境会出现领土争端,就需要从十九世纪英国占领印度并对其实行殖民统治说起。
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印度的领土上,疯狂地榨取着印度人民的财富和血汗,同时,英国人不满足于现有的殖民地,开始将罪恶的魔爪伸向我国的领土。
英国人除了通过发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武力方式从我国租借了香港、上海等地部分领土及港口,还在我国的西藏和新疆地区采取蚕食领土的行动。
到了1911年,我国国内爆发“辛亥革命”,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的英国殖民者见到时机来了,于是联络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企图通过会谈和武力威胁,将西藏从我国分裂出去,自己便于从中获取领土等权益。
在那次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同西藏代表秘密划定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境东段的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印度。
当然,这种丧权辱国的行为最终没有得到西藏地方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承认,但是当时的政府也没有能力夺回被英国人划过去的领土。
在中印边境中段和西段,英国人也如法炮制,蚕食了中国相当一部分领土。
这样的争端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直到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印度人充分继承了英国人殖民侵略的思维,没有承认东段“麦克马洪线”与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领土属于中国,对于中段和西段的争议领土也是如此。
从此,中印两国埋下了边境争端的种子,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终于引起了剧烈的冲突。
当时,印度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突然变得比以往更加蛮横和强硬,背后还有其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
当时印度国内矛盾尖锐,在1958年还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
尼赫鲁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时间难以扭转局势,受到反对党的猛烈抨击,要求其下台。
于是,尼赫鲁政府狡猾地通过发动外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他将矛头指向了中国。
另外,从实力上来说,中国当时刚刚在朝鲜战场上打赢美帝国主义过了没几年,印度敢挑衅这样的中国,主要还因为他背后有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同时撑腰。
美国为了扼制中国,选择扶植印度,给其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苏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与中国关系恶化之后,也同样拉拢印度来对付中国,经济和军事援助自然是少不了的。
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站台,印度瞬间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无比强大。
同时,他知道,要想得到这两个国家持续不断的援助,必须发挥自身这枚棋子该有的作用,也就是与中国作对。
如此种种因素作用之下,便有了这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之后,终于让印度不再敢随意挑衅中国,有了后来边境的宁静。
结语
如今,中印边境仍然时有摩擦,但是相信我国政府有充分的追求和平的意愿以及妥善解决该问题的能力,相信我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力,能够将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拒于国门之外。八点钟史纪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