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波舆论狂欢中,有多少人真正在乎音乐,又有多少人是在看热闹和制造热闹?
文丨李春
5月10日晚,《歌手2024》迎来了首场直播,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持续霸占热搜榜至今。而伴随这异乎寻常的热度,质疑声也纷沓至来:是否过度营销?热度有没有被刻意放大?
不妨先来看下其爆红路径。溯源即可发现,其最初走红并不是因为音乐本身,更不是明确地因为哪首歌火了,而是一个略显奇特的传播点:两位外国歌手拿下前两名,天后那英“屈居第三”,这么一个比赛结果。
按理说,这个结果也挺正常:国际友人因为给人新鲜感,有盲盒式的惊喜效应,国内歌手因为观众比较熟悉,期待值较高,最终出现“初来乍到者居上”的情况在情理之中。在往季中,也有俄罗斯国宝级唱将波琳娜、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等外国歌手,让观众感受到了异域风情,也取得不错成绩。
在那英被贴上“五旬老太守国门”的标签后,接着是不少知名歌手在社交平台齐刷刷“请战”,还有一些歌手则被热心网友喊话“出战”,在这种节目外的互动中完成了第二波流量高潮。
再接着是节目组的回应,表示将根据各位歌手的档期,进行后续邀请。
那么问题来了,节目组是提前知道会有这么大的流量热度,必然保障“选手源源不断”吗?也有冷静的网友质疑,一档节目既然已经开播了,说明邀约名单和赛事流程应该已经敲定了,现在涌现这么多“请战”以及“被请战”的歌手,岂不是要打乱节奏?也难怪,有网友觉得这可能就是按剧本走的。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炒作痕迹,并不符合舆论场正常的传播规律。
众所周知,芒果台在综艺节目制作上处于国内一流梯队,拥有诸多知名栏目品牌。就《歌手》来说,加上前身《我是歌手》,已经走到第九季,多年来积攒了相当高的知名度和不错的口碑,翻红了一些老歌手,也发掘了一批新唱将。但越是如此,越不应该给人陷入流量焦虑的感觉。过度营销,只会偏离自己的初心和本心。
就本季而言,其实亮点也不少。比如,全开麦、无修音直播、即时出成绩,但偏偏火了一个剑走偏锋的点,这场莫名其妙的“华语乐坛保卫战”,让人猝不及防。
一个节目,把质量做好,然后让观众关注关注歌手,讨论讨论音乐,大抵就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至于那些花花绿绿的热搜,更多的是和音乐无关的枝节,不一定给节目带来美感,还可能影响观感。
音乐无国界,也不分语言。国内音乐综艺能够做出国际范,我们当然应该感到欣喜,也该鼓励。但在这波舆论狂欢中,有多少人真正在乎音乐,又有多少人是在看热闹和制造热闹?
舆论发酵至此,其实已经背离了音乐节目的初衷,看似气势腾腾,其实多是情绪和口水在翻涌,并无多大社会意义,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好端端的一档节目,不该被流量带偏,这也不是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想看到的。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