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标题: 故宫有幅名画:老虎被画成“病猫”,最后放大10倍才发现其中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微言网编辑部    时间: 2024-9-15 17:25
标题: 故宫有幅名画:老虎被画成“病猫”,最后放大10倍才发现其中秘密
自古以来,人们对老虎总是充满了敬畏与崇拜。光是当年《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就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多年。 在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徒手打死一只老虎,最出名的,莫过于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 然而,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却有这么一幅名画,画中的老虎,骨瘦如柴、神情胆怯,犹如一只“病猫”。前来参观的人,对这幅画感到一头雾水,看不懂它的意义。 直到后来画作被修复并放大10倍后,才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中华传统中的“虎文化” 虎文化在中华传统中源远流长,相传,虎的祖先就在中国,即河南的古中华虎。早在八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对虎赋予了一种图腾崇拜的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被视为勇猛、威武和霸气的代表。古人将虎称为“山君”或“山大王”,寓意老虎是山林中的霸主。汉字中的“王”字,也是由老虎前额上的花纹演变而来。 虎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 虎符:古代军队使用的一种军事指挥令牌,由金属制成,以虎头为形,象征着军队的威慑力和勇猛精神。将领们凭借虎符来指挥军队,显示了古代中国对虎形象的尊崇。

虎爪门环:古代建筑门户上的一种装饰品,以虎爪为形状,象征着房屋主人的权威与地位。虎爪门环寓意主人有威慑邪恶的能力,能为家中的居民带来安宁。 虎头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鞋头以虎头为形,鲜艳夺目,也有一种凶猛的感觉。虎头鞋在民间传说中,具有辟邪、镇煞的作用,为穿戴者带来好运和吉祥。 在民间,由于“虎”字与“福”字发音相近,在人们的心中,虎具有驱邪纳吉、保佑平安的作用。而且,由于其凶猛无比,虎常被用来镇宅,同时也是人们心中生命与财富的保护神。 虎画就常被人们挂在家中的墙上,并使其正对大门,用以驱走恶魔与邪气。小孩子也有戴虎头帽的传统,还有人睡虎头枕,希望自己如虎一般强健。 然而,虎也有令人恐惧与憎恶的一面,这一点从“谈虎色变”、“养虎遗患”、“苛政猛于虎”之类的词语中,我们便能体会。

但不管怎么说,虎在人们的印象中,从未有过软弱无力的形象。那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幅画,又是怎么回事呢? 画中的老虎瘦骨嶙峋,像是好几天没吃饭了。它的表情畏畏缩缩,眼神中流露出恐惧,它弓着腰背,夹起尾巴,耳朵耷拉下来。 再仔细观察,发现这只老虎正在紧张地用前爪挠自己的脸,像是要捂住自己的脸,又像是要挠去什么东西。总之,丝毫没有老虎那种威严与霸气,而是一种“生无可恋”般的胆怯与恐惧。 要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可是中国排名第3、世界排名第18的博物馆,馆中收藏了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稀世珍品。而在书画方面,总计9120件,都是国之重宝。 所以,这幅将老虎画成“病猫”的画作,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意。

作者华喦的一生 此画的作者名叫华喦(yán),大家可能对他感到陌生,但要说起清朝时期的“扬州八怪”,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华喦正是其中一员。 华喦生于福建省汀州上杭县白沙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亲四十多岁时就病逝,华喦不得不去当造纸徒工以养家。 老师并没有忘记他,华喦从小就在绘画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老师拿出自己所收藏的古画,让他临摹以提升技艺。

华喦白天在劳作之余,喜欢对着景物写生;到了晚上,则临摹老师给的古画。就这样日复一日,随着他的画功一天天进步,华喦也得到了别人的赏识。 当地百姓会请他为家中画一些寓意吉祥的画作,并支付其酬劳。除此之外,华喦也会为当地的几座庙宇作壁画。 华喦的名气越来越响,后来当华家重修宗祠时,他被乡里人推荐为祠堂的正厅作画,但在族长看来,华喦出身卑贱,且年纪太小,没有足够的经验。族长想要舍近求远,聘请汀州府的一位老画师。 华喦无法忍受这种侮辱,决定离开白沙村。临行前,这位21岁的年轻小伙还想证明一下自己。

他在夜里翻过祠堂的墙壁,偷偷地在正厅画了四幅巨画,并题下一首诗,然后,便踏上了漂泊之路,再也没有回乡。 华喦先是去了杭州生活,他生性好结交,在杭州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徐逢吉的文士,对他十分欣赏。 徐逢吉称赞华喦天资惊人、才华横溢,每日勤奋读书,写出的诗句独特出众,无论是长篇抑或短诗,都达到了妙境。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35岁的华喦迎来了人生转机。

由于画作比较优秀,他的名声传到了朝廷。华喦也因此认识许多朝中大臣,后来北上到了京城,在皇帝的特旨下参加考试,最后被授予县丞之职。 但华喦并不得意,加之有一天,他看到有人在京城冒充他的作品来卖赝画,一怒之下,他放弃了县丞这份有名无实的官职,毅然离开北京。 此后的他,安贫乐道,以卖画为生。 雍正年间,为了维持生计,华喦又来到当时的“东南第一市场”扬州,此后的人生便一直奔波于扬州与杭州之间。 在扬州,他结识了当地的许多画家,比如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又如金农、黄慎、汪士慎、罗聘等人。

这些书画家的风格相近,就连他们的人生经历也相近,大多出身贫苦,但性格清高,把作画当成抒发心中情感的方式。他们的风格与常人不同,不落俗套,故而被称为“扬州八怪”。 虽然华喦的画名渐长,但生活依旧拮据。 有一年冬天,他病倒在床,一躺就是三个月,在治疗后病情仍未痊愈。华喦自认为生命垂危,于是写了一封信,给了他在扬州的知己员果堂,请求照顾其妻子。信中的文字意境沉重,字里行间“惨不成文”。 然而,奇迹竟然发生了。 在华喦后来所写的《离垢集》中,他这样描述道: “信寄出后,又过了一个多月,我才逐渐康复,可以喝粥、弹琴、读书,照看家中的田园,过着吃草根的平凡生活。我本想就这样度过余生,但生活的艰辛迫使我无法安逸地养老,只得再次外出谋求生计,依然寄居在员果堂的家中。”

为了生计,晚年的华喦仍在努力作画,即便是遇到严寒雪天,他都会在窗边一边朝冻僵的手哈暖气,一边提笔,随后让儿子送去扬州售卖。 在晚年他给友人的信中,曾这样写道:“我在晚年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手腕用力非常吃力。至于画作如何,绝不敢与人争论。只希望能在朋友间转交,若是能得到一两位好友的赞赏,那么我老人家便非常感激朋友们的厚爱了。”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71岁的华喦于杭州逝世。

放大10倍,发现秘密 在了解作者华喦的一生之后,我们再将视线重新投回到他那令人捉摸不透的“病虎画”。 由于画作年代久远而略显残破,后来专家们决定进行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右上角有一处不起眼的黑斑。 起初,他们认为这是由于长时间存放而导致的霉斑,但在通过放大镜10倍放大以后,才发现这正是画作的精华所在,也解开了长久以来大家对此画的困惑。 经过放大观察,这些黑斑被确认为蜂,而非霉斑。画中的这只蜂栩栩如生,展翅欲飞,看样子正要向老虎发起攻击。根据蜂翅膀上的虎斑纹路以及纤长的体型来推断,它很可能是马蜂或者某种毒蜂。

这一发现,为画中老虎的“病态”提供了合理解释,加上华喦还创作过另一幅有十余只野蜂的画作,所以将两幅画连贯起来,便可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老虎刚刚捅了马蜂窝,被马蜂群起而攻之,蜇得它遍体鳞伤,只好如丧家之犬般地逃跑。 至于画中的这只马蜂,则像是一位紧随其后的追击者,企图给挣脱的老虎最后一击。 这一切,也正好对上了老虎用前爪挠自己脸的动作,真叫一个惟妙惟肖,也不由得感叹华喦画功之精巧和高超! 在发现这幅画的奥秘之后,专家们为该画取名——《蜂虎》。 那么,华喦运用如此抽象的艺术表达手法,又有何寓意呢? 在古代,“蜂”与“封”同音,寓意加官进爵,因此在一些人看来,《蜂虎》图是晚年华喦对官场的一种讽刺。

老虎无疑是威猛与强悍的象征,等同于那些有才干之人,而比虎小了数十倍的马蜂,则像是奸诈小人,他们算计、欺凌那些真正的有才之人。 也有人认为,画中的老虎,代表了那些贫苦出身,但有能力的学子,而马蜂则代表统治阶级。华喦是希望通过此画,来表达对所处时代的不满。 第三种观点,则是说华喦所画之虎,其实就是他本人。 我们知道,华喦对书画满腔热血,且技艺高超,但他的一生却坎坷辛酸,郁郁不得志。晚年的他,还要在严冬中用颤抖的双手吃力地作画,以求售卖来维持生计。 而画中的马蜂,则象征他这一生所遇到的阴险小人,就比如上文提过的在京城冒充他的作品来卖赝画的人。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马蜂又如同华喦一生遭遇的磨难。正如老虎看马蜂时的眼神,是那么的委屈、不甘,却又忌惮,最终只好低下头,接受现状。

“离垢”与“解弢” 纵观华喦的人生,可以概括为他的两个别号——“离垢”与“解弢”。 所谓“离垢”,即字面上所理解的远离污秽与肮脏,出淤泥而不染。 华喦祖上五代皆为布衣,康熙56年,当县丞这一个能让他光宗耀祖的官职摆在面前时,华喦却选择放弃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这是何等的潇洒与不羁! 他出身清贫,但不慕荣华,安贫乐道,随遇而安。虽然年轻时候的华喦,也曾有过功名之想,但最终还是决定隐居,从此再也没谈及功与名,依旧保持了他超然、清狂的气质。

至于“解弢”,则出自《庄子》,意为只有解开天然的束缚,方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一种身体与心灵共同的自由。 此等境界,在华喦的身上,亦有所体现。尽管一生贫穷,却始终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他通过书画,来表达摆脱世俗束缚、遵循内心本性的艺术理念,就像他在许多画作完画之时,喜欢潇洒地盖上“真率”一印。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意为: “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跃过缝隙一般短暂,转瞬即逝。当我们摆脱天际的束缚,跌落人间时,生命的纷扰和曲折接踵而至。当灵魂即将离去,身体也将随之,我们最终都将回归自然。”






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