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女士收到某公司发来的入职通知,告知她已成功应聘。除写明薪资、报到时间等信息外,还要求提供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查报告,该检查通常用来诊断是否怀孕。严女士同意入职并向原公司辞职,检测发现自己已怀孕,于是将该情况如实告知。几天后某公司突然通知,因规划调整岗位取消,不再需要她入职。而在其他平台上,该公司仍在发布相同岗位招聘信息。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受法律保护。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该公司赔偿严女士相关损失3万余元。(4月17日 《人民日报》)
严女士的这一遭遇折射出当代职场女性面临的困境。当HCG检测报告成为入职“投名状”,当生育状况被过度放大,甚至被视为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在企业运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考量中,如何避免对女性产生不合理的预判,真正实现职场机会的公平与平等?
企业通过录用通知给予求职者工作期许,后续却将 HCG 检测纳入入职环节,最终取消岗位。严女士以侵犯平等就业权为由提起诉讼,涉事企业则解释录用通知参考通用模板,声称不了解检测性质,强调岗位调整基于企业发展需要。这种说辞反映出企业在招聘流程管理中,对文件内容审核和用工风险把控存在明显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该岗位仍在其他渠道持续招聘,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深层问题。将医学检测纳入录用标准,本质上是将女性生育状况过度量化评估,这一做法不仅违背平等就业原则,也可能对劳动者权益造成实质损害。
从法律层面来看,《劳动法》明确禁止就业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亦规定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常以更隐蔽的方式实施差别对待:将“已婚已育”包装为岗位优势,将“适龄未婚”视为潜在风险。某招聘网站发布的《2025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通过对近4000位求职和在职人员的调研获悉,女性遭遇最多的职场不公现象为“求职中被问婚育”,而该现象占比为62.5%。这些数据背后,是众多职场女性面临的发展阻碍。
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企业用工管理理念相关,也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女性应以家庭为主”的传统认知,以及“职场母亲难以平衡工作”的普遍偏见,在无形中构建起职业发展的隐形壁垒。
平等就业是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企业将妊娠检测作为入职前提,实质是对女性生育选择权的不合理干预;而社会对职场与家庭难以平衡的普遍认知,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
作者:王淑楠欢迎光临 微言网 (http://cw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