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生入学呼唤深圳户籍改革
一年一度的小学生入学报名开锣日,又是一些父母奔忙时。根据深圳市的惯律,外地户籍学龄儿童必须具备5+1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休想入读公立学校。有无深圳城市户籍竟成了受教命运两重天。被止步于高高门坎外的儿童家长,在多方请求和投诉无果后,向笔者大放怨声,恳求我代为寻找特别通道,并表示认命“潜规则”。我虽然心生同情,但更多的还是无奈,不敢多看那些忧伤的眼神和失望的背影。
深圳当下的人口总量已突破1500万,其中具有城市固定户籍的仅有200万人左右,从数量比例上看,不难看出到底谁是“主”谁是“宾”。大部分没有市民名份的人在为深圳的发展和繁荣流血流汗,在高入云端的脚手架上作业,而社会待遇却低人一等;把都市装点得光彩亮丽,他们却总是灰头土脸。许多人寻梦深圳,现在对深圳托付终身,守望希望的明天;而承载希望和明天的儿童仍是二等公民,求学无门。城市的主人自有足够的“理由”:发展太快,人口激增;政策规定,资源有限;计划管理,有序解决……有时似乎在预售承诺,关心热点,但是多年来只闻干雷,不见雨滴。我们也有理由质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政府和社会责任,也是适龄儿童的权利,这种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居住地变化而被剥夺。深圳三十年来创造了经济神话,书写了改革开放的传奇,有“杀开血路”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方略,有无数率先国内、垂范将来的宝贵经验,对于兴邦强国的教育大业不应在计划、决策和工作上滞后于形势,更不应漠然于现实。近日市政府做出重金鼓励引进高层人才的决定,其中引进个人为80——150万元,团队引进为8000万元,尽显政府远见和气魄。不过也使人容易想到:精英人才固然难得,普罗大众并非可以或缺。低学历、“低层次”的务工群体,除了对那些高层人才羡慕以外,免不了不惜一切培养自己的儿女,望子成龙,其实也在为国育才。
公平正义是民主社会的特质,体现在教育事业上更具意义。两千多年前孔圣人按“有教无类”办教育,当代伟人邓小平呼吁“从娃娃抓起”,“教育兴邦”早已是国民共识,在国内许多城市已有户籍改革的破冰之举,深圳照样可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务工人员子女以平等就学机会;未来高层精英未必不出自其中。
相关文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