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冰川雪山、河湖湿地、草地森林,青海生态系统丰富多样,风光壮美,是资源宝库,也是生态屏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内蒙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点题,指出“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搞大呼隆,一哄而起”;面对长江沿岸省份,强调“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地方发展把脉定向。谆谆告诫里,蕴含着智慧,体现着远见。
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只有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而非盯着脚下的、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才能找准发展方向。锚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北宜昌着力破解“化工围江”,推动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向高端产业发展。一家磷化工企业培育壮大微电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实践证明,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就能找到发展的破题之策和乘势之举,实现“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地方的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发展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顾实际铺摊子,“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对发展就会弊大于利。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内蒙古立足“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的能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实现了从“羊、煤、土、气”到“扬眉吐气”的蝶变。浙江温州洞头滩涂资源丰富,发展光伏项目,短期内就能带来可观收入,但考虑到可能影响岸线美观,建设过程也会影响生态,最终将项目搁置,转而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退取舍之间,是“为”与“不为”的科学考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统筹起来,才能做到进退有据、取舍有道,找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既胸怀“国之大者”,又考虑“一方水土”,保持定力,避免一哄而上,同时脚踏实地,看准了便加油干,就能将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开辟新赛道,孕育新希望。
当然,时与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与“不为”也会互相转化。过去,西部地区的货物多数先向东运至沿海城市,再经海运通达世界各地。过长的物流周期,曾让一家企业放言再也不承接生鲜货物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欧班列畅通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这家企业改变了主意,生鲜产品又成为其货单上的常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主动应变,定能更好把握“为”与“不为”的时度效,始终站稳脚跟、抢占先机。
“为”与“不为”的选择背后,是对发展为了什么的回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自身实际在大局中找准定位,“为”与“不为”才能殊途同归,共同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