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期间,《人物》杂志在最新策划“好好休假”中收纳了44封关于“如何休假”主题的信件,编辑从中摘取了四封代表性信件进行回复。虽然信件内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涉及一个共同话题:“休假羞耻”。 何为“休假羞耻”? 在社会高压环境下,初入职场的人面临的困境日益加剧,加班和调休成为日常惯例。即使拥有休息的时间和机会,他们也会产生疑虑:我真的有权利休息和停下来吗?“休假羞耻”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在面临假期时所产生的焦虑、羞愧或不安感。这种心理导致人们在考虑休假时,因担心负面影响而犹豫不决,甚至放弃休假计划;在休假期间感到内疚,认为自己应该继续工作而非休息;休假结束后又因工作积压或难以重新投入工作而感到焦虑不安。 在一封信件中,作者写道:“说是度假,手机、电脑都随身带着,不论是资讯弹窗还是工作群消息,讯息每天扑面而来。所以有讯息的地方,就难说有彻底的休息。”大多数现代人对工作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自身的关注,他们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潜意识中觉得休假一次就会耽误整个工作进度。社会文化对“勤劳工作”的推崇、加班文化的盛行以及“优绩主义”心理的普遍存在,造成了大量的“休假羞耻症”患者。 近年来,这种心理现象逐渐被大众熟知和关注。高评分日剧《凪的新生活》、剧集《日日是好日》以及韩剧《什么都不想做》等,均聚焦于职场年轻人如何在高压环境中解放自己,重新找到内心的轨迹。剧中主角的心理转变,往往始于对自身的关注,而这不可避免地涉及个体的“配得感”。 对于“配得感”这一概念,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所涉及,它指个体对自己应得的待遇或事物的感知。具体而言,配得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知与自信,坚信自己应得的信念,即“我值得拥有”。 我们不必因放假而感到负罪,应该从自身出发,记住:永远不要觉得“只要不断苛责和否定自己,就能改变现状”。责怪自己往往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善,反而增加无力感和焦虑感,产生更多负面情绪。 提高配得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自我反思和接纳。我们应审视内心对休假和放松的真实需求,并接受这种需求的合理性。同时,感恩并赞美自己的努力与成就,通过积极的内部对话消除不配得感。此外,设定合理目标并逐步实现,也是增强自我认同感、减少不配得感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给自己松绑,享受生活的美好。休假不仅是对身体的放松,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成就,敢于享受闲暇时光,才能告别“休假羞耻”,过上更健康、幸福的生活。 这个国庆假期,尝试放下对自己休假的顾虑,将重心放在享受假期上,相信自己值得,尽可能地享受这个假期。 作者:卫平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