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3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卡网红“孤独的树”不能“踩碎”农民生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多名网友发视频称,安徽池州网红打卡点“孤独的树”被农户砍掉,原因疑是农户的庄稼被前去打卡的游客踩踏。公开资料显示,安徽池州有一棵生长在庄稼田里的树,周围是广阔的田野,独此一棵立于其间,成为这片土地上顶天立地的“汉子”。它无意间被网友拍下并发到网络上后走红,网友为其取名“一棵孤独的树”。(3月26日 极目新闻)

安徽池州平天湖畔的“孤独的树”,在游客镜头里是文艺大片的最佳布景,在农户余宏义的账本上却是五千元的经济窟窿。游客骑着自行车碾过抽穗的麦田,躺平摆拍压垮青苗,这场看似“浪漫与生计”的冲突,实则是流量经济与土地伦理的撞车,当社交平台的“治愈风”吹折了真实的麦穗,我们不得不算一笔明白账。

价值的天平已经倾斜。游客追求“人生旷野”的意境,把麦田当作免费摄影棚;农户守着“一株麦穗一斗粮”的生计,眼里尽是倒伏的损失。这种撕裂,就像城里人抱怨“乡村太商业化”,而农民却在为游客扔下的垃圾发愁——对土地的想象与现实之间,隔着一层滤镜的距离。

在该事件中,基层的治理慢了半拍。这棵树走红半年有余,前去打卡的人络绎不绝,管理者既未铺设栈道隔离带,也没设置文明提示牌,直到农户举斧砍枝才匆忙介入。这种“头痛医头”的应对,暴露的是对网红效应的短视:只看见流量带来的名气,却算不清管理成本的账单。

值得反思的是:当“网红打卡”成为新农具,管理者不能只当“滤镜里的风景”,而要做“麦田的算账人”,既要算清游客的流量价值,更要算准农户的生存成本。

那些热衷于追逐“网红打卡点”的人们,更应该懂得,把他人的麦田当成自己的诗和远方,并将其踩在脚下,这样的“打卡”对自己而言是“打脸”,对他人而言是“打扰”甚至破坏。当“流量至上”成为常态,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流毒”。克制冲动,保持文明,是热爱“打卡”者的基本素养。

那棵被砍去枝桠的树依然挺立,但人们应该读懂它沉默背后的心声:真正的诗意不在滤镜里,而在麦穗与镜头的和解中。当无人机再次掠过麦田,希望拍下的不仅是“孤独的树”,还有树下站着的不再孤独的守望者。

作者:李蓬国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