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半月谈》公众号 文 | 咚咚锵 今年“3·15”数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热点事件几乎都是由新闻记者明察暗访给“捅”出来的,每一条监督报道背后都有他们辛勤地付出,让公众看到新闻媒体仍然担负着“社会守望者”角色。 但是,必须承认,近年来调查报道记者日渐凋零也是事实,很多专职舆论监督记者平日里只能采写跑冒滴漏的小问题,写“大稿子”的难度变大了,这反映了当下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局。 一位做舆论监督的记者朋友说,“新闻舆论监督干扰太多,采访困难重重,发稿的困难更大,常常是记者还在采访现场,说情的电话已经找到单位领导,甚至找到媒体的主管单位领导。去年采访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就遭遇了数拨儿人员找到单位领导,希望不要报道此事,还好单位领导最后顶住压力正常刊发。 最大困难还是来自被批评主体 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能适应舆论生态的变化,身子虽然进入21世纪20年代,但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一是对舆论监督缺乏承受力,不习惯在舆论监督下工作;二是对正常的舆论监督抱有对立心理,认为舆论监督是揭丑,是抹黑,是添乱,是与他们对着干。对新闻舆论监督习惯于能躲则躲,能捂就捂,能拦则拦,对待本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动辄借助行政权力或说情来消解,对异地媒体包括中央媒体的舆论监督,采用搪塞、欺骗、威胁甚至暴力阻拦正常采访。去年,新华社记者采访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事件,被监督对象央企中铁七局竟然袭击记者,造成恶劣影响,引发中国记协出面声援维护记者正当的舆论监督权利。 “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评论员”。随着新媒体迅速崛起,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网络平台(包括社交媒体)成为公众接收信息和竞相发声的载体,信息能在瞬间实现跨平台全网传播,产生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效果。人们对互联网舆论监督的需求越来越大,互联网舆论监督的能量也越来越大。想通过“堵媒体的嘴”“灭舆论的火”的方式应付舆论监督,无疑是掩耳盗铃。 新闻媒体还需要做舆论监督吗? 当然需要! 舆论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无论是监督改革落实,还是反馈政策实效,无论是规范权力运行,还是维护群众利益,坚定有力的舆论监督也必不可缺。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公开性、广泛性的特点,与其他类型的监督可以相互补充,但不可替代。 舆论监督历来是我们党开展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作出深刻论述:“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有力廓清了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对立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舆论监督的社会价值。 其实任何一地一域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坚定执行,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馈,只有“双向奔赴”才能纠偏纠错,让改革发展获得群众支持——舆论监督就是一种自下而上反馈的重要方式,这既是工作需要,也彰显着地方治理的自信。 新闻舆论监督是推动工作的利器 善治离不开舆论监督。无论是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还是做具体工作的基层干部,都要学会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服务人民群众的,不是打压异己的。既然是舆论监督,就难免有所揭露,有所批评,关键是要看揭露的问题是否属实,批评得是否准确。如果揭露属实,批评准确,就应该虚心接受。媒体不报道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如果只是担心丢面子、影响前程、损失利益,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新闻舆论监督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苦口的良药。直面新闻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学会利用新闻舆论监督来推动工作,这既是为官从政的基本功,也是适应新舆论生态的必然要求。 事实证明,哪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那里的工作就容易开展,也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各地推出的“问政类”新闻舆论监督栏目受到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当地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做到真支持。这样,监督才能火力十足、抓的问题货真价实,被监督对象也不敢搪塞、对付,监督起到应有效果,不少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如何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 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对监督能力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新闻舆论监督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自媒体监督,不能只顾传播情绪,而要实事求是;不能根据个人喜好带节奏,而是根据遵循法理情进行正确引导;不能一味痛打,而要科学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难不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所在。新闻舆论监督越是困难,新闻媒体就越要敢于舆论监督,不能自我设限,自削锋芒,自废武功。过分强调困难,势必导致舆论监督功能退化,甚至让渡舆论监督职能,在相当程度上沦为自媒体的配角和追随者。 不仅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特别是基层实际工作的复杂程度很多时候远超想象。一些矛盾问题的解决,牵涉方方面面,这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把握“时度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提高监督水平,以批评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舆论监督实现建设性效果。 新闻媒体要时常问问群众:对其舆论监督工作还满意吗?有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像要求被监督对象一样要求自己,做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