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8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突破宪法的禁锢:战后日本航母发展史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10:3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死灰复燃的航母计划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并没有像德国一样被多个国家分割占领,而是由美国单独控制(除了南千岛群岛即日称的“北方四岛”被苏联军队占领),因此,1947年颁布新宪法、保留天皇作为名义元首,同时进行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日本,很快就由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而得到了经济复苏,同时也被纳入了美国的远东军事体系中,标志性事件是1951年《旧金山和约》《美日安保条约》的签订。日本政府立刻在美国的全面指导下开始恢复武装力量。

1952年日本成立海上保安厅警备队,吸纳被解散的旧海军人员,并向美国提议建立“反潜猎杀群舰队”,试图租借美国的数艘护航航母、反潜航母(参加过二战的二手航母),令已经灭亡的帝国海军航空兵换套军装、重上蓝天(可以想见源田实对此必定大力欢迎),但立即遭到美国驳回。美国认为新组建的日本海上武装只需要执行海域防卫和警戒任务,加强近海扫雷和反潜能力,为远东美国舰队保驾护航就已足够,拥有起降固定翼战机的航母实无必要(私下里可能认为这对美国也构成威胁),于是以源田实为首的旧海航成员只好转投独立成军的航空自卫队发展(源田后来担任航空总队司令、航空幕僚长)。1954年保安厅海上警备队正式改组为海上自卫队,同时保安厅也提议建造一艘驱逐航空母舰,但此提议同样无疾而终,1957年在获得国会通过的“一次防”(第一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以下类推)中所得到的不过是绫波型对潜护卫舰(DDK)而已。固定翼载机航母方案实在难以获得政治层面的认同,而且当时日本百废待兴,难以承受其预算,因此海自决定退而求其次,将直升机航母作为突破口。


偷换航母的概念

直升机在二战末期便已少量投入战场,旧日本军队也曾研发过早期直升机,但直升机技术真正成熟是在朝鲜战争期间。直升机是垂直起降的,以其作为海军航空兵发展的初始台阶,适合于执行巡逻预警、反潜反水雷、运输救灾等任务,成为许多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建立固定翼战机航母舰队的国家海军的实惠选择,日本亦不例外。1960年,海上自卫队试图将防卫厅技术本部构思的全直通平甲板直升机航母(CVH)方案列入“二次防”计划,其中CVH-a方案是基准排水量23000吨、既搭载反潜直升机也搭载S2F反潜固定翼巡逻机的航母,而CVH-b方案是基准排水量11000吨、只搭载反潜直升机的航母。但CVH方案刚出台便遭遇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改订引发的政局混乱,时任防卫厅防卫局长的海原治以“战败还不到二十年,东京贸然装备航母必然引起美方的疑虑,使整个国防计划受到影响,海自不能因为一己之私置国家前途于不顾”为由将它给打压下去了。

日本海自最早构思的CVH-b反潜直升机航母方案预想图

“二次防”的最大成果是日本第一艘装备导弹(“鞑靼人”防空导弹)的军舰——DDG天津风。1965年列入预算计划的新一代反潜护卫舰(DDK)峰云型总算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装备从美国引进的QH-50反潜无人直升机,并打算再引进美国卡曼公司的SH-2F海妖直升机上舰替换无人直升机。但QH-50本身就被证实操纵困难(以60年代的电子设备水平来说无人机并不实用)、容易损失且成本高昂,经过数年试用之后峰云型DDK只好以老旧的“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弹替代其位置。随着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越战等的推动,冷战进入白热化,苏联海军远东舰队也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其最大的威胁是核潜艇),日本自卫队的武装强化渐渐得到美国默许,于是海自开始策划建立“八六舰队”。当然,和战前以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搭配的“八八舰队”完全不同,这一新时代的舰队是以8艘新型护卫舰和6架直升机搭配而成的,其中2艘护卫舰是直升机护卫舰(DDH),可各自搭载3架美国西科斯基公司HSS-2(美国海军原编号,后改为SH-3A)海王直升机。

1970年“三次防”计划的重中之重——4700吨级DDH在三菱重工长崎造船所开工,首舰于1973年2月服役(2009年退役),与旧海军金刚级战舰三号舰榛名号同名。二号舰在石川岛播磨造船所开工,1974年11月服役(2011年退役),与金刚级战舰二号舰雾岛号同名。新时代的日本舰载航空兵终于踏出了第一步。DDH榛名、雾岛的最大特征是其长达159米的长艏楼型舰体后半部分由直升机库和起降平台(50×15米)连成一片,有充分空间实现搭载3架HSS-2直升机(后陆续替换为更先进的HSS-2A、HSS-2B、SH-60J海上黑鹰直升机日本版)的目标,这也是当时世界海军中非航母型军舰中搭载直升机数最多的(以苏联海军为首的各国海军巡洋舰也不过搭载2架直升机而已),充分反映了日本海自战略的独特性。海自再接再厉,在“四次防”计划中列入1艘大型直升机护卫舰(DLH),基准排水量8700—10000吨,预定搭载6架直升机并装备美国最新的“标准”防空导弹系统,其最大特征(也是海自心驰神往的关键)仍然是全直通甲板。可是DLH方案照旧遭到了海原治(已升任国防会议事务局长)的激烈反对,同时也因为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政府财政困难,无果而终。


开创日本海军航空兵新历史的DDH-141榛名号,外观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航空战列舰。

于是海自只得筹划建造榛名型DDH的2艘改进后续舰,这便是5200吨级DDH方案,首舰白根号于1977年在石川岛播磨重工造船厂开工,1980年服役(2015年3月25日刚刚退役),二号舰鞍马号于1978年同在石川岛播磨造船厂开工,1981年服役(预计将在2017年退役)。白根型DDH本身只是榛名型的有限放大版,同样可搭载3架直升机,其最出名的事件是2007年白根号舰上发生火灾,驾驶舱下方的战斗指挥所(CIC)以及指挥通信系统全部被烧毁。海自一度讨论要令其提前退役,但后来将2009年退役的榛名号的CIC系统拆装到白根号上,勉强使其坚持至今。鞍马号也不是省油的灯,2009年曾与韩国集装箱货船相撞并引发火灾。总之,白根型DDH是不能令海自感到满足的。


航母建造成为现实

时间进入到80年代,苏联军队以图22M超音速轰炸机发射高速导弹为代表的先进装备与技术对美日远东防卫体制构成了更严峻的挑战,同时日本政府醉心于国家经济规模的膨胀(当时全世界众口一致认为日本经济总量很快将赶超美国),铃木内阁、中曾根内阁相继提出日本要拓展“海上防线1000海里”,照此精神防卫厅成立了防卫改革委员会,其下属洋上防空体制研究会于1986年提议建造15000—20000吨级载机护卫舰(DDV),预计搭载数架反潜直升机、预警直升机和最多达10架AV-8B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以英国航母使用鹞式战机参加马岛战争(1982年)的优异表现来看,DDV方案显然极具攻击性,甚至有能力超出“海上防线1000海里”的框架。虽然海原治此时已经退休,但这个野心勃勃的方案又被美国海军高层出面否决了,后者认为日本海自应该优先装备美国新研制的划时代相控阵雷达与指挥综合系统军舰——宙斯盾驱逐舰,由此诞生了海自模仿美海军伯克级驱逐舰设计建造的金刚级导弹护卫舰DDG,1993—1998年间陆续服役。如果撇开美海军驻远东舰队不谈,日本海自再次拥有了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强大舰队即“新八八舰队”。海自四个护卫队群,每个队群都以一艘DDH作为“群直辖舰”(旗舰),率领包括金刚级DDG在内的另外七艘军舰,搭载直升机组成“八舰八机”编制。

DDH-144鞍马号,目前接近退役状态。其刚退役的姊妹舰白根号预计将于2016年用作海自新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XASM-3的试验标的舰,鞍马号有可能被同样处置。

另一方面,虽然DDV方案被美国人一巴掌拍成碎末,但没过几年海自又开始蠢蠢欲动,首先在“03中期防”(03代表平成三年,即苏联解体的1991年)中列入8900吨级两栖运输舰方案,不但立刻刷新了金刚级DDG的排水量纪录(7250吨),且是日本战后第一艘全直通甲板军舰。由此诞生的大隅级两栖运输舰,事实上属于船坞登陆舰(并不需要遮掩的美海军直接将其定义为LST),最上层全直通平甲板长120米、宽23米,总面积3600平方米左右,可并排停放6架直升机,可同时令2架CH-47支奴干或CH-53海上种马大型直升机起降。该舰仍然被称为LST而非DDH的原因在于舰内并没有直升机库与相关支援维修设施,所以直升机确实只能通过它运输而不能常驻舰上。大隅型运输舰的舰体内拥有大型坞舱(可装载2艘LCAC气垫登陆艇)和车库甲板(可装载90式坦克或大型卡车)。3艘大隅级分别在1998年3月(大隅号)、2002年3月(下北号)、2003年2月(国东号)服役,使日本自卫队远洋武装投送能力大为提升,同时也为未来全直通甲板DDH的诞生打下了技术基础。


LST-4002下北号。该舰曾经以《反恐对策特别措施法》为依据,将外国军队和物资运输到印度洋靠近阿富汗的沿岸地区。这是针对“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打擦边球行为。

2013年美日联合军演中,美海军陆战队的MV-22B鱼鹰旋翼垂直起飞运输机在下北号运输舰与新建成的日向号DDH甲板上降落,这不但代表着军事层面上海自的全直通甲板军舰通过起降V-22鱼鹰旋翼机可一举扩大兵力投送范围、提高效率,更代表着美国在政治上对日本军事松绑的认可与推动(直接效果就是推动了日本购买装备V-22,尽管冲绳民众激烈反对V-22进驻当地军事机场)。早在2000年大隅级登陆舰还在建造时,日本就马不停蹄地再次提出:“下次‘中期防’(海自)想要装备具有先进情报通信设备、强化综合指挥能力的高科技指挥舰。”(这是海自高官访问美国圣迭戈海军基地时首先对美国人发表的。)当年的日本内阁决议即允许了建造具有全直通甲板、排水量终于突破万吨的13500吨级新型直升机搭载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近两万吨)。当时还有另外两个非直通甲板DDH方案A、B案,但谁都看得出来A、B案只是为全直通甲板的C案打掩护而已。


DDH-181日向号。2013年的演习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搭乘MV-22B在其甲板上降落,而陆自则派遣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和AH-64D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搭载于该舰上,充分表明该型DDH的外向攻击能力。

2003年海自又提出向美国采购AV-8B鹞式战斗机的计划,希望未来十年内总共采购53架该型战机,与13500吨级DDH建造计划相配合。明眼人一望便知是要复活1986年的DDV方案,但这一计划在经过政治层面的权衡之后,还是被时任防卫厅长官的石破茂否决了(时任首相是2001年组阁的右翼保守政客小泉纯一郎),同时石破茂表示认可海自采购V-22鱼鹰旋翼机。

13500吨级DDH仍然以搭载直升机执行反潜任务为主要目的,2004年通过预算(当年是平成十六年,因此也可称其为16DDH)正式成为日向级DDH,首舰日向号2006年在IHI(石川岛播磨重工)横滨造船厂开工,2009年3月服役,二号舰伊势号2009年在同造船厂开工,2011年3月服役,两舰分别成为海自第一、第四护卫队群的中心指挥舰,取代退役的两艘榛名级DDH。日向、伊势作为舰名自然令人联想起旧日本海军那两艘拼至战败的航空战列舰,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战后海自军舰命名一直在抄袭战前旧名,但将以前只有“决战巨舰”才有资格持有的日本古制国名再拿出来用却是战后首次。日向级DDH的全直通直升机飞行甲板长195米、宽33米,设有4个起降点(即可同时操作4架直升机,对外宣称是可同时操作3架),主要装备最新反潜直升机SH-60K与扫雷/运输直升机MCH-101(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授权川崎重工组装生产),宽敞的机库(全长120米、宽19—20米)可以将整个护卫队群的8架直升机全部收容,实际最多可收容11架(对外宣称是4架)。其飞行甲板与两台升降机可承重30吨以上,可从容承受V-22鱼鹰旋翼机乃至F-35B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尽管该甲板还是无法应对F-35B垂直起降时的喷射热流。总之,日向级DDH即使不改造甲板,也已将直升机搭载、整备、起降作战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还具备世界顶尖的ATECS先进技术战斗系统。


DDH-183出云号正驶入横须贺港。

随着新宙斯盾舰爱宕型DDG(2艘分别于2007、2008年服役)、秋月型(战后第二代)DD(2012—2014年间快速服役4艘)等世界顶尖高科技军舰的陆续装备,2014年时四个护卫队群再次整编,由1艘DDH(第一、第四护卫队群装备日向级DDH,第二、第三护卫队群继续装备白根级DDH)、2艘DDG再加5艘DD整合成为机动运用部队。海自武装力量膨胀至此,用吨位更大、作战能力更强的新型DDH取代临近退役的白根级DDH已是板上钉钉,于是在2010年(平成二十二年),基准排水量19500吨级的22DDH预算顺利通过,这就是出云级DDH——最初海自曾想命名其为“长门”,因觉得太有刺激性而改为“出云”,尽管这个名称对于中国人来说刺激性更强。虽然日本仍然称其为“直升机搭载护卫舰”,但世界各国一致同意将其归类为直升机航空母舰(HelicopterCarrier)。首舰出云号建造费用高达1139亿日元,2012年1月由日本海洋联合公司JMU(Japan MarineUnited,IHI在2013年合并环球造船组建的日本龙头造船企业)横滨工厂开工建造,2013年8月举行下水仪式,2015年3月末竣工服役。二号舰24DDH被命名为“加贺”,于2013年10月由同船厂开工建造,2015年8月27日下水,预计将于2017年3月服役。2013年8月出云号下水时,中国国内媒体报道铺天盖地,指出其与当年侵华舰队旗舰同名实乃严重挑衅(按照此理24DDH加贺的挑衅意味更加严重,日本侵华战争中最活跃的旧航母就是加贺号),且有极大可能已具备搭载F35B战机的能力,从而成为日本战后第一艘货真价实的航空母舰。

DDH-184加贺号举行入水仪式。

由于出云号DDH正式服役仅有数月,而加贺号DDH刚刚下水,因此只能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简单评价。出云级的全直通飞行甲板的尺寸更上一层楼,达到长245米、宽38米,面积是日向级的1.5倍,直升机起降点增至5个,舰内直升机库尺寸达到长125米、宽21米、高7.2米,两台升降机中较大一台的尺寸达到长20米、宽13米。名义上搭载7架SH-60和2架MCH-101,实际最高可搭载14架直升机。对于出云级DDH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可能性,原海自舰队司令官胜山拓声称:“(出云)即使不经改造也能起降、收容F-35B。”而防卫省(2007年由防卫厅升级而来)则有官员站出来声称:“(出云)虽然是可以进行改造的,但要获得战机还要培养人员,需花费庞大的时间与经费,现实来看是不可能的。”日本最新的“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2014—2018年)”所要建造的是通用护卫舰26DD(秋月型二代后续)和宙斯盾导弹护卫舰27DDG、28DDG(以取代金刚级之前的旗风级DDG,使得海自8艘DDG全部成为宙斯盾舰),以及多功能护卫舰DEX(可能类似于美海军濒海战斗舰LCS,航速高达40节)。关于日本未来将建造至少是中等吨位的固定翼战机航空母舰(甚至使用核动力)的猜测甚嚣尘上,但目前还未有正式官方情报披露。

正如中国一些较冷静的军事学者所言,出云级DDH实现了搭载F-35B战机的目标,能够在政治上为日本右倾思潮泛滥、美化军国主义与侵略历史、壮大“国威”而鼓劲,但是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出云级DDH继续保持大型反潜直升机搭载舰的作战功能,与宙斯盾DDG、先进常规动力潜艇等相配合组成上空广域覆盖、海下多层猎杀的严密防卫体系,为美国海军的远东海空武装力量提供前沿坚固防卫盾牌,才是为近年来美日通过强化“海空一体战”资源整合的联合战力体系所做的最大“贡献”,这份“贡献”远比出云级勉强去装备几架F35B要来得大。至于日本未来装备更大吨位固定翼战机航空母舰的可能性,虽然从技术上看障碍不会太多,但其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国内经济已萎靡不振多年,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所谓“安倍经济学”为其打入的刺激性“鸡血”也很快失效,海自官员自认“时间、经费的耗费都不现实”倒也不完全算是过谦。且战后数十年间多次将日本固定翼战机航母计划“刚冒芽便摘掉”的美国,近年来看似对日本的军事膨胀态势尽量松绑甚至幕后鼓动,但真正涉及战略级武备(诸如远程攻击导弹、核动力潜艇乃至核武器)时难道会改弦易辙吗?恐怕这“玻璃天花板”是仍然存在的,这也是日本将其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拓展均寄托于自私自利的美国,而不是认真反省历史、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和解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