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一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溢文正,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豪门地主大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父亲曾麟书为塾师秀才,他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等文选,并参加长沙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1832年考取秀才,1838年殿试考中同世士,之后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传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后升至二品官位。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虽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天国军,可是不堪一击,被太平军打败。为了击溃太平军,保护清王朝的安全,清王朝立即颁发鼓励民间办团练的命令,发动民间富豪组织兵马,竭力遏制太平军的发展,曾国藩积极响应号召。1853年,他在家乡一带,依靠师徒、亲戚朋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后来成为了一支镇压太平军的主力部队,称之为湘军。他身经百战,屡见奇功,为朝廷所器重,咸丰十年四月,当上了两江总督。 这年春天,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江浙溃败。他建立的湘军成了咸丰皇帝的最后一张牌。无可奈何之下,咸丰只得把那顶舍不得的官帽,亲手授予了曾国藩。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六月二十四日实授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这一天,曾国藩等得大久了,他庆幸自己如愿以偿了。两江总督是同时管辖三省的总督。两江原指明代的江南省和江西省,清代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两江地区指江苏、安徽和江西。两江地区正当中国南北之接合部,以长江为纽带,包括江淮,控引河海,上下呼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谁拥有了这块地区,想在军事上分裂中国南北独占优势。除了军事外,它又是中国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地。两江地区文化之发达,其它地区无法比拼。因此两江总督的地位,在皇帝眼里是最重要的。他不但是两江总督,又手握湘军大权,无形之中成了大清帝国重要大臣。 这个时候,陈宝箴对曾国藩非常仰慕,想投奔于他。1862年秋,在好友郭嵩焘的举荐下,陈宝箴以举人之资前往安徽安庆拜见曾国藩。 安徽安庆,古时是皖国首府,位于扬子冮北岸,距离上海三、四百公里,距离南京二百多公里,被称为“扼咽之地”。它是一座古城,有城墙围绕,有清真寺和宝塔,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色彩斑斓。有关安庆宝塔的诗歌不少,有的工整对仗,有的信口打油: 为赏风景速登楼,讨教和尚问古今。 两岸青山展画卷,半江碧水拂诗情。 登天我欲乘金龙,赏月更要擒玉兔。 上楼远眺宇宙小,万千阶梯凌绝顶。 羊肠小道蜗牛步,千回百转手攀援。 层层游客题诗文,步步行者吟佳句。 高塔凌云如援笔,飞船戏水似穿梭。 倚窗凝望燕飞迹,多少路程至月宫? 许多游客登塔是求好运气,使自己病痛早日痊愈,以达到神灵满足自己的愿望,没有古典文学功底的人也常常吟诗题写在宝塔上: 一 环顾四壁皆诗文,良莠参杂均痴语。 老夫不才来题词,凡夫俗子共本性。 二 江河山峦延万里,诗情满怀生百思。 无事能搅白日梦,耳边骤然响铜钟。 三 千年古刹禅院中,参天古树阴盖下。 隐士悠闲卧树旁,无忧无虑度光阴。 四 众多英豪登此梯,留下诗赋给后人。 青山不老美如画,遥想古人心沥血。 除这些诗之外,还有一副对联让人回味: 面对青山思三千前世云路缀峰平地起, 浪我乘观音之船前来登临观看大圆满。 江心晶莹听八百梵音皓月当空繁霜盖, 钟欲解命运谜团告慰些许别离苦海人。 正因为它是古城,地理位置又很重要,清朝故派曾国藩前去坐镇把守,使其和平与幸福。 曾国藩与陈宝箴一番论道后,觉得陈宝箴对国事和军事有独到见解,自然刮目相看。他告诉曾国藩青年时随父亲办过义宁州团练,与你部下罗忠节在义宁州一起抗击过太平天国军,收复过义宁州城。在果健营期间,还积极协助易佩绅、罗亨奎刚组建不久的地方武装,奉命困守湖北来凤和湖南龙山两省交界的岩塘,抵御太平军翼王石达开10万之众粮尽饷缺时,他自告奋勇,冒风顶雪,身穿一件薄棉衣,只身前往湘西永顺县府募饷。山路不好走,崎岖不平,在长达几天的路上,靠着坚强与毅力,高一脚矮一脚地来到永顺县府,县令张修府见他衣着单薄,冷得脸色发青,嘴唇乌肿,急忙取来衣棉披上。在他极力地求援下,张修府深受感动,急忙筹饷输粮和衣被,以解果健营燃眉之急。在永顺县府的支持下,果健营渡过危机,最后取得胜利。 这些事迹让曾国藩听后深受感动,握着陈宝箴的手久久不放,赞扬他意志坚强,勇敢顽强,今后必成大器。当天,曾国藩安排部下带他走玩安庆古城,并登上安庆宝塔,见三面环水,有众多小湖泊,土地肥沃,心情自然高兴,决心与曾国藩一起保卫祖国大好河山,为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智慧。不久,陈宝箴顺入曾国藩幕府,并被曾国藩大力重用。 从这时起,曾国藩就成了陈宝箴幕后的导师,成为了他培养的对象。他一点一滴的成长,皆有曾国藩的功劳。陈宝箴磨炼出的才能,若深夜熔炉中的火焰在闪烁,曾国藩窃喜,赞叹他意志坚强,将会成为出色的政冶家。 陈宝箴入曾国藩幕府后,发现曾国藩是旷世奇才。他不仅有军事才能,尚善相术,看人看事入木三分。他说邪正看眼鼻,真伪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他的这套相术被运用到治政治军上,从而使他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曾国藩不仅治军治政有方,对治家也有良方,有八字诀、八本和三致祥。八字诀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本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曾国藩的治家理念和格言,被世人视若珍宝,争相传承。陈宝箴十分珍惜在曾国藩幕府的宝贵时光,在他的内心深处把曾国藩当作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定天下的最高境界和才华的偶像。曾国藩从军的选择,归功于郭嵩焘的功劳。他俩在岳麓书院读书同窗时,曾国藩欲一心一意从文,而郭嵩焘说这要看国家时局来选择自己事业。后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咸丰皇帝命令他帮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开始他具疏力辞,不想办团练,是郭嵩焘以保护桑梓为由,说服他收回辞疏创办湘军。 陈宝箴非常敬仰曾国藩,也努力地为曾国藩排忧解难和处理好复杂关系。当江西巡抚沈葆桢发现湘军在赣西以东,距太平军甚远,未能及时赶来抵御太平军的进攻,沈葆桢上奏朝廷,留下江西的税收,建养江西的防军,不给湘军提供粮税。沈葆桢的奏折立马得到朝廷批准,曾国藩十分生气,并与沈断交。作为江西人的陈宝箴,又在湘军任职,曾与沈都是自己被尊重的人,如果不极力劝和,他在双方面前不好做事,反倒很尴尬。一天中午,太阳明晃晃地照着,白云在巨大的蓝天里行走,显得格外的空旷。此时,曾国藩的心情很高兴,叫上陈宝箴随他散步。他俩一边走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为了给曾国藩进言,他巧妙地说:舟行水上,突遇狂风,掌舵人与撑篙人、划桨人相互指责诋毁与叫骂,是父子兄弟也不让步。吵完嘴,骂过娘,或动过手,风停雨住,办酒席庆贺平安,互相慰劳,好如平时,你说如何?曾国藩非知是计,信口回答:船夫互相指责,是怕翻船,并无私心;既然船泊无事,又何必再互相生气?陈宝箴认为时机来到,突然话锋一转,直接进入主题:以往你与沈巡抚之争,不也是担心两江不安定?如今两江平安无事,你俩的火气怎么还不消除?你们互不相让,岂不是连船夫不如?一连三问,弄得曾国藩难以启齿回答,只是用他那双三角眼睛狠狠地看了陈宝箴一眼,笑了笑,觉得陈宝箴所说的话句句在理,也懂得陈宝箴的良苦用心,于是提笔写信给沈葆桢抛弃前嫌,重归旧好,共同打垮太平军。 1863年,湘军将领席宝田奉命驻防江西,陈宝箴因钦慕席宝田而离开曾国藩安庆幕府,投奔了席宝田。他不想当空谈的幕客,想投身军旅与战场,建功立业,一展风采。入席军不久,又发现席宝田与沈葆桢巡抚有矛盾,并且积怨很深。眼看江西形势严峻,太平军迅速攻占江西多县,只有席军左冲右突,疲于奔命,然而清军按兵不动,不协从合作。原因是沈葆桢对席军有看法,他不派清军协同作战,使席军孤立无援。如果不解决此矛盾,后患无穷,江西全省会被太平军吞噬去。他将这事报告给了曾国藩,曾国藩嘱咐他像解决他与沈葆桢的矛盾一样去解决。当他发现席宝田扔掉沈葆桢巡抚发来的公文时,陈宝箴笑笑地对席宝田说:沈巡抚是位贤者,只是对你的才能不甚了解,如果他了解你,他一定会尊重你的。依我看来,你们并无利害冲突,只是缺乏沟通而已。与席宝田谈完话,他又去找沈葆桢。在言谈中,陈宝箴直言不讳地极力推崇席宝田作战如何勇猛,带兵有方,忠于职守。即使孤立无援,也不贻误军事。以席公的才智谋略,必定打败太平军。你能摈弃个人恩怨,以朝廷大业为重,与席公肝胆相照,携手合作,江西地界会坚如磐石。如果还是互不相让,不通力合作,若是席公战败,江西大多地盘被太平军掠走,朝廷追究下来,你身为江西巡抚,能安然无恙吗?沈葆桢听罢,频频点头称是,觉得陈宝箴是为保住江西来调和的,他并无私心和奸计。沈葆桢是个直肠人,但有个坏想法:远龙斗不过地头蛇!但他没有想到湘军不保护湖南,而来保护江西,使江西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这种做法虽是朝廷旨意,但他作战不出力,我们能说他们什么?沈葆桢想到这里,按捺不住内心的愧疚,决计亲率官员和粮饷物品,向席宝田负荆赎罚,同时调兵五营,增援席军。 沈葆桢的大度胸怀,让席宝田感动,让席宝田认识到自己的脾气,不改掉这个坏脾气,与沈巡抚对峙,一旦失去江西,后果不堪设想。在陈宝箴劝导下,他俩终于握手言欢。 后来在他俩通力合作下,江西战场捷报频传,受到曾国藩的赞赏和朝廷的嘉奖。1864年10月,清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其幼王洪福瑱、洪仁玗等率余部逃入江西境内。经过陈宝箴认真仔细地推敲分析,断定他们一定会逃往福建,遂向席宝田建议派兵到广昌和石城间的杨家牌设下埋伏,等其路过。果不其然,太平军被陷于其阱,速战速决,一举捉拿洪仁玗和黄文瑛及洪仁政等太平军将领10多人,洪福瑱率余部逃窜。在陈宝箴的强烈建议下,快速追击洪福瑱,并将其抓获。席宝田因此立下大功,由道员升为贵州按察使,以记布政司遇缺题奏,赏穿黄马褂,封云骑尉世职。这等功劳的取得,有陈宝箴的一份,席宝田自然忘不了他,向朝廷叙保陈宝箴为知府,但陈宝箴没有接受。他的足谋多智与高尚境界,令席宝田感动和钦佩。 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熊熊的大火被扑灭,江宁大开的幕府里热闹非凡,曾国藩名字响彻大江南北,震惊朝野。然而,不甘寂寞与落后的陈宝箴想大展宏图,以曾国藩为榜样,带领千军万马,横扫一切敌人。他再一次地选择了心中的偶像一一曾国藩。 陈宝箴离开席宝田,复投曾国藩幕府。路上因遭战乱,祸及殃民,许多田园荒芜,饥民遍野,村寨断垣残壁,尸撒山野田间。他知道这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造成的恶果。他忘不了在北京看到的那一幕:英法联军数千黄毛洋兵操刀弄枪扑向西郊圆明园,一番疯狂砍杀劫掠之后放火焚烧,圆明园内的琼楼玉宇皆被殃及,浓烟四起,火光冲天。陈宝箴时在城内酒楼与友人谈论天下国内形势,眼见西天半壁红光,立刻想到这座名园的大批稀世国宝万劫不复,顿时情绪失控,欲跳楼自尽,招醒世人,幸被友人拦腰抱住才免于一死。他情绪稳定后抱头大哭,拍案痛斥英法侵略者。虽过去很多年,其情景历历在目。眼下自己正值年富力强之时,是报效祖国之时,再不能虚度年华与光阴,应该是做出政绩的时候了。重投曾府,是明智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曾国藩与过去几年一样,依然欢迎他的到来。曾国藩虽比陈宝箴大20岁,却把他当作兄弟,当知已,尊为上宾,高度评价他为“海内骑士”,并承诺全身心地培养他,将他培养成为清王朝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865年4月,经曾国藩力荐,陈宝箴入京拜见皇帝,被授以知府发往湖南候补。从此,他离开了曾国藩,在贵州独立平定苗疆之乱10年,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后来他谦虚地说:这都是曾国藩恩师教的。 曾国藩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他既有“清”的一面,又有“浊”的一面。陈宝箴学到了他的清廉,但没有学到他的圆滑。他与光同尘、遵循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做法,缓解了自己与官场的冲突,有利于他团结一切力量,为社会做了一些大的事情。 曾国藩是陈宝箴心中的一盏明灯,使他对那个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觉得有阳光普照,万物在蓬勃生长。他是万物中的一棵小青松,期望自己努力地长成直插云霄的参天大树。 夏长阳,原名龙永文,湖南麻阳人。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怀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苗族作家、文化学者,出版有《爱情二十年》、《美丽的孤独》、《红色寓言》、《家祸》、《走进五溪大湘西》、《夜郎词典》、《魔咒苹果粥》《奔腾的河流》等13部专著,其中有作品翻译至海外及搬上荧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