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武术各种被KO 是花拳绣腿?还是另有隐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2:02: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男儿仗剑江湖游,匹马跃神州”,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渴望着仗剑走天涯的洒脱与快意。


侠客们是不会缺钱的,他们和武松一样,大不了杀完人,在墙上抹上血写几个大字:“ATM!”侠客们也是不买房的,因为四海为家,天大地大。

这样的武侠情结,带动了中国人对中国武术的向往,觉得功夫练好了,就可以无视力量差距,“四两拨千斤”,如太极拳;还可以意念在招式之前,克敌制胜,如咏春。

可是,前段时间,一场崇武英雄世界自由搏击的比赛,咏春实战高手丁浩惨遭66公斤级搏击选手阿虎爆头KO,丁浩仅在擂台上坚持了74秒,就被阿虎一记高扫击中头部KO,当场倒地昏迷不醒。

这次较量引发了微博上不少讨论,不少人质疑:传统武术是不是已经不行了?

传统武术到底行不行了?

我们首先要明白,传统武术和如今武术的区别。

说白了,现代搏击是格斗竞技,是体育,有各种条条框框,我们的中国传统武术诞生于刀光剑影的中国江湖,那是为实战而生的。

过去的传统武术,适用场合不仅仅是擂台,有些是战场上的阵列搏击技术,有的是使用冷兵器的技术,有的是行走江湖的技巧,比如偷袭、一对多(游走,且战且退)、随手利用手边的道具、还有地形的技巧比如蔡李佛拳。

而且,过去的那些阵列搏击,面对的并不是优选出来的专业训练选手,一对一对打和打五个混混,那是不一样的。

传统武术因为有门派之分,会产生藏私、利益纷争等各种体系弊端,各流派的搏击技巧没有融合,再加上现代动不动就是各种大师造假,让很多人对传统武术产生了偏见。

而现代搏击吸收了现代科技的长处(医学、营养、运动科技等),而且采取了更为系统的职业化专业化训练,也没有什么门派之见,发展更为自由。

演变到现在,传统武术更多的是强调养生保健的部分,而现代搏击则在竞技中越发纯熟。

换句话说,不是传统武术不行了,而是现在的武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术。

伴随一代人记忆的香港武侠电影

拳头再硬,能比过子弹吗?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武术的没落成了大势所趋。

可是,这些武师依旧需要谋生,很多人便改头换面,投入了其他职业。

镖局这一行业由盛而衰的同时,京剧武行蓬勃崛起,而后随着现代电影业的兴起,武打功夫电影成了很受欢迎的题材。

京剧武生由于天然的行当,涉足影视的不在少数,我们熟知的于荣光、杜玉明都曾经是京剧演员。

香港也不例外,华语功夫电影的灵魂人物诸如成龙、洪金宝、元彪、元奎、元华就都出自京剧演员“粉菊花”于占元门下,于老甚至还教出了林正英这样的“僵尸道长”。

不过,于老的众多弟子中,取得成就最高的还不是他们,而是大名鼎鼎的袁和平。

袁和平,其父袁小田为京剧武丑,南下香港后转身为龙虎武师,参与多部黄飞鸿电影的拍摄和武术设计,成为中国电影最早期的武打指导。

而袁和平为《黑客帝国》与《卧虎藏龙》设计打斗动作,更是老外领教了中国功夫的神奇。

香港赶上了功夫电影的浪潮,又有优秀的演员,加上有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小说大家创作了大量丰富的题材,催生了邵氏这样生产了大量武打功夫片的电影王国。

而让香港武侠走向巅峰的,不能不提三个导演:张彻、胡金铨、徐克。

昆汀可谓世界头号影迷,在他的作品《杀死比尔》中,不失时机地向张彻老师致敬了一下,昆汀还准备翻拍张彻的《独臂刀》。

《独臂刀》正是张彻的成名作品,也奠定他的电影风格——阳刚武侠!

从张彻电影的基调来说,要悲壮、惨烈,往往有血肉横飞的大战场面;

从人物来说,主人公要立场坚定、视死如归,最后往往激战而死,并且死状可怖,但令人肃然起敬;

从情感来说,主人公往往非常重视男性之间的英雄惺惺相惜的友谊,而儿女情长总是退居次席。

《荡寇志》是张彻并不出彩的一部电影,但是又最能体现张彻的风格,一是“阳刚美学”,一是“大场面”。

《荡寇志》讲的是梁山好汉受朝廷招安之后,奉命征讨方腊,梁山好汉最终剿灭了方腊,但也元气大伤,损兵折将,108好汉里死了不少。

每个好汉之死,都是伤痕遍身、血肉横飞,确实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不同于张彻,胡金铨则是妥妥的唯美武侠。

与许多美术出身的导演(如黑泽明)一样,胡金铨经常出任自己影片的美术设计,可见其对美术的看重。

胡金铨电影的美术设计风格也是营造华语电影美术风格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从他开始,中国视觉元素开始主动与电影相结合。

胡金铨的电影,还有个特别之处是开篇总是江山如画,人在画中行,步移景动,让你可以静静欣赏这绝美之处。

《画皮之阴阳法王》开篇时,一展五台山的雪景苍茫大气,郑少秋骑驴而行,前有书童,后有脚夫,再配上摘下满天星这首曲子,宛如一幅中国山水画。

《侠女》里徐枫男装带斗笠立在乱石之上,皂衣白领,斗笠的两个带子随风飘动,这就是一范儿。

而《笑傲江湖》里,四人在小船里弹奏沧海一声笑,江面上波光粼粼,飞鸟低翔,万类霜天,这个时候你不豪气冲天,浑然忘忧那真没天理了。

听得懂笑傲江湖的人,都是心中尚有理想之人,相信这世上存在远离江湖无忧无虑的桃源之人。

在内容上,张彻的电影没有宏大历史背景,侧重个人恩怨和个体情感,而胡金铨的电影里,江湖充斥着三教九流、勾心斗角、血雨腥风,游侠们则“居庙堂之高俯瞰江湖,处江湖之远心忧庙堂”,是可以为国家锄奸杀敌的侠客。

在《笑傲江湖》中,胡金铨与徐克合作不睦,这部片子在当时,也成了新派武侠的分水岭。

胡金铨一如既往,想走浪漫的古风武侠路线,而徐克在当时以监制的身份,将自己的奇幻想法和所谓的新意不断地强行加进了这部作品。

最后,胡金铨退出,徐克单独完成了这部影片。

再后来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已经完全出自徐克手笔,和之前的《笑傲江湖》完全是两种风格,充满了猎奇酷炫的打斗场面。

《笑傲江湖》中,最不可或缺的是那首《沧海一声笑》,作词者为黄霑,据说写好的词被徐克打回来六次,黄霑在最后一次修改的时候,理解了“大乐必易”这句话,同时还告诉徐克爱要不要,中间甚至加了一些粗话。

最终顾嘉辉编曲,黄霑填词作曲的《沧海一声笑》成为绝唱,其中有两个版本,粤语由令狐冲许冠杰演唱,国语版本则是黄霑、徐克和罗大佑三位演唱,听过之后可谓是畅快淋漓。

从1979年的《蝶变》开始,徐克在武侠片中求新求变,《蝶变》的“科技武侠”未能畅通,便转入《蜀山》的“魔幻武侠”。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徐克才找到以科技手段与影像技艺结合的武侠新方向,《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笑傲江湖》等影片,将中国武侠片推至繁华鼎盛的局面。

但是,他的电影风格也有对胡金铨一脉的承袭,故事架构、人物刻画或叙事节奏都可见胡金铨的痕迹。

如他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画面最大程度还原了晚清时候的市井百态与社会现象。

在徐克的示范下,上世纪90年代,不少电影人闻风而动,市场也因之迅速饱和,开始走向衰落。

这时期的很多作品经不起时间考验,随着技术手段的穷尽,光芒很快就会熄灭,“等不到世纪的尽头,武侠电影就率先走到了世纪辉煌的尽头”。

中国人的武侠情结

武侠的世界叫做江湖,什么是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你可以一人一剑,快言快语,十里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可能一杯一盏,醉心醉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之喜怒哀乐,都在江湖。

“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而武侠小说,则让他们和真正的历史之间隔着一层薄薄的纱,你看得到历史的影子,但是又透不过去。

不管是否了解历史,你总能从身边Get到他们的故事。

从小说发展到邵氏电影,经典港剧,再到近几年的武侠漫画及国产游戏,武侠一直承担着中国人心中那豪迈,热血,又触之不及的梦。

传统武术一开始具备实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传统武术被保留了养生与表演两种功能。

相比较真实的搏击,武术表演更加好看,随着商业化运作,这又加速了武术的表演功能,催生了大量的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的兴起,又与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武侠情结有关,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武侠是他们的神话。

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比较,这不就是与神话较劲?

武侠是中国人独有的英雄主义,区别于大和的武士道,美利坚的超级英雄这些舶来品,数千年的武侠文字已经浸入在了国人的血脉之中,是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共鸣。

这是一个坚守了千年的白日梦,穿梭于光阴,这份豪迈可能衰弱,却永远不会被抚平。

原标题:中国传统武术各种被KO,难道真的都是花拳绣腿?还是另有隐情?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