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从墙脚的小洞进出找回足球
从绵阳市区到迎新乡,六十多公里的距离,需耗时一个多小时。迎新乡地处当地西南边缘,总人口仅1.4万人、位置偏远。该乡仅有的迎新乡小学,四周被田园围绕,被形象地称为“田坝小学”。迎新乡小学在校学生328人,留守儿童占比超过70%。 在这个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学校,最闪耀的是足球队。这支几乎全部由留守儿童组成的足球队,每天在水泥地上训练,却一路过关斩将,在年初的“花样年华杯”全国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请赛中获得全国亚军。 奖杯正在成为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通行证——足球队队长李毅和今年12岁、获得“最佳球员”的队员尚国林,已获得绵阳某著名中学的青睐。球队的其他三人,也被安州区一所好中学相中。 特写 场上是最佳球员 场下是留守儿童 28日上午11时10分,下课铃声一响,迎新乡小学6年级的尚国林,和另外几名男生飞一般奔向了操场,跑向了体育保管室,推出了十余个足球。 在总教练马顺洗吹响集合铃声前,尚国林飞起一脚又一脚,把足球踢向了操场边缘的舞台,整个舞台上,满是足球的印迹,白色的墙面,早已看不到了光鲜。作为球队中锋的尚国林,开始抬脚、劲射,然后感受犹如进球的感觉。 这是一支没有鲜艳色泽的队伍,除个别同学外,包括尚国林在内的大部分学生,训练的时候,都穿着平时的衣服,汗水浸湿了,等待着自然干。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训练,尚国林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一墙之隔的校外,是安州区所有乡镇中,唯一不逢集的乡镇,整个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几间卖日常生活用品的杂货铺,也几乎没人光顾。 从学校往东走两公里路,路边一幢一层楼的小平房,就是尚国林的家。屋外的一面白色围墙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足球印子。 “你又回来拿足球?”虽然已是午饭时间,但大门紧闭,尚国林用手拍打在门上,近一分钟后,他的奶奶才打开了房门,对于住校孙子的突然回家,尚国林的奶奶并不惊讶。 “我回来拿足球!”没有多余的交流,尚国林说完,径直走进了属于他自己的一间小屋。整个小屋,除了一张床外,一面墙上贴着的十余张奖状尤为显眼。 在小屋里,尚国林从床头旁抱着一只干干净净的足球,打开了床头的一个抽屉,拿出一个黑色的袋子,从里面众多奖牌和荣誉证书中,找出了年初获得全国亚军的奖牌,轻轻放在了嘴唇边。 “下午和五年级的比赛,祝福我赢,下次全国比赛,我给你换成冠军奖牌。”尚国林露出了微笑,一溜烟往学校跑去,他还要去食堂吃统一的免费午饭。 人物 都在水泥地练球 我比偶像C罗幸运 葡萄牙足球运动员C罗,是尚国林的偶像。他在学校图书角的杂志上,读到了C罗小时候在水泥地的大街上练球的故事。在尚国林眼中,他比偶像C罗幸运,他的训练场地,至少是一块平整的水泥操场。 当天下午的比赛,如期举行。像电视播放的足球赛那样,精彩的盘带、过人、射门,屡屡出现。一脚劲射后,足球飞出了两米多高的围墙,飞在了墙外的田地中。尚国林等人急忙跑到总教练马顺洗的旁边,取出一把钥匙,来到围墙最右侧。这里,有一个从墙上打出的小洞。尚国林用钥匙打开洞口的小铁门,几名队员依次钻了出去,在村民的菜地里寻找足球。 这个小洞,是马顺洗和校长高晓庆商量后打开的,因为以前足球被踢出围墙后,学生们为了找回足球,直接翻越两米多高的围墙,或者从校外街道绕行近十分钟才能到达菜地,为了保证学生们安全,才挖了这个小洞。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条件再差,也要让孩子们锻炼好身体。”马顺洗还记得2008年地震前,当时40多岁的马顺洗自掏腰包从绵阳买回足球,开始教学生们踢球。没有球门,就搬几块砖放在两边。在这样的环境下,迎新乡小学足球队在安州区、绵阳市的足球比赛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这次,甚至取得了“花样年华杯”全国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请赛的亚军。 冲突 当一个专业球员?“最多当成爱好” 这次带队到重庆参加“花样年华杯”,对总教练马顺洗来说,心中既开心又心酸。虽然重庆温度比绵阳高,但在年初,同样需要穿羽绒服,其他队的队员们,穿得暖暖的,而他的队员只能穿着夏季的球衣。 事实上,与硬件条件的艰难相比较。横亘在小球员面前更艰难的是,家庭“观念”的支持:父辈们会支持他们走上专业的足球道路吗? 几天前,迎新乡小学为尚国林的足球队举行了一次颁奖典礼。颁奖结束后,尚国林手捧奖杯、脖戴奖牌,从奶奶手中拿过手机,拨通了远在浙江打工的父亲尚锋的电话,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了机器轰鸣声,夹杂着父亲“喂、喂”的声音。 “爸爸,这次到重庆比赛,我们又得奖了,得了亚军。”尚国林担心父亲听不见,几乎是吼出了这句话。“好好,晓得了,我在上班。”随后,尚国林的手机中传出“嘟嘟”的声响。尚国林克制住失落的表情,微微笑了一下,亲吻了一下奖杯和奖牌。 28日晚6时许,趁着尚锋晚饭休息的片刻,成都商报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对于儿子取得的成绩,1982年出生的尚锋其实是高兴的。“但对农村娃娃来说,最多当成一个爱好,踢不出什么花样。”尚锋说。 他最担心的还是儿子的身体,连问了记者三次“尚国林受伤没有”?在他看来,儿子踢球他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能将爱好踢出成绩,是儿子的骄傲,也是学校的骄傲,忧的是在水泥地上踢球,孩子能忍受受伤的疼痛吗?“儿子爱好足球我会支持他,但对于成为职业化球员,不仅是现在的学校条件达不到,家中的经济条件也是难以允许的。”尚锋说。 未来 踢球的少年 能走出“田坝小学”吗? 上周星期天,尚国林高兴地给父亲打电话,因为他接到了绵阳某知名初中的电话,邀请他到该校读书。这所学校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更有专业的足球场和教练,给孩子系统的足球培训,这一切,对于尚国林来说,是不可抵挡的诱惑。 “你爷爷奶奶还要带3岁的弟弟,你一个人到几十公里外的绵阳读书,周末哪个来接你?”当尚国林告诉父亲好消息后,尚锋态度坚决。 “我不要哪个接,我自己能走路,能赶车,不行我就住在学校,我就要去绵阳读书。”尚国林12年来第一次对父亲发飙了。但他的发飙,消失在父亲挂机后的“嘟嘟”声中。 在水泥球场上摔过无数次,流过很多血的他,没有哭过。这一次,他哭了,只能求助自己的老师、教练,希望能让其跟父亲沟通。 “他有很好的足球天赋,现在正是重点培养的时候,如果你们放弃这次机会,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伤害。”马顺洗也有些无奈,他不能替尚锋做决定,只能希望尚国林的奶奶劝劝儿子。 尚锋拒绝儿子到绵阳读书的理由,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在身边,担心孩子一个人在绵阳的安全。同时,在绵阳名校读书,学杂费也是他考虑的因素,毕竟对一个只能靠打工维持生计的农村家庭来说,昂贵的学费是他们难以承受的压力。 29日下午,经过三天思考,尚锋的态度有所改变,他准备星期五等尚国林回家后,再打电话与其沟通,再次听听儿子的意见,最后进行综合判断。 编后 迎新乡小学,是绵阳众多不起眼的乡镇小学之一。这里的大部分学生,会按照对口划片原则,进入邻近乡镇的初中学校,在安州区的较好初中,只有不到10人的名额。能进入绵阳知名初中的学生,不足1%。 年初的“花样年华”杯是第一个机会,让迎新乡小学这群留守儿童首次走出绵阳。而他们获得亚军奖杯,成为第二个机会,让这群小球员获得了名校的“橄榄枝”。 然而,摆在面前的现实是,他们以及他们的父辈,都说不清楚——通过踢球,到底能不能踢开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