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与尴尬的较量
五一小长假第一天,旅游信息勇夺头条的当数云南去西双版纳大巴里一位女导游的新闻。视频里女导游用尖利的声音训斥游客不理解她四天陪同的付出,质问一车人良心道德在哪里,嘲笑他们骗吃骗喝骗玩,辱骂大家不要脸并诅咒有报应,威胁称如果每人不认购3000至4000元纪念品,报应立即兑现:将取消下段行程并没收回家的2000元机票费。女导游用满腔怨恨服务游客,原来是游客们未能达到她要求的购物消费金额,激起她发泄肝火。大巴车似乎也很配合,干脆熄火停车让导游骂个痛快!一时舆情爆发,千夫指万人恨,锋芒全部靶向导游女,还让网民惊叹不已的是:又是云南!
其实,上述事件发生在4月12日,涉事单位风华旅行社已于4月20日向部分游客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500元,对辱骂游客的女导游陈春艳拟吊销导游证。据今日消息报道,国家旅游局对此事件十分重视,责成云南省旅委立案调查严肃处理,相信最终会有最权威、让大多数人满意的处理结果。与此同时,也有相关信息在网上呈现,道出了女导游辱骂游客的原委,印证了有人对此事件的质疑,因为在法律和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在契约面前也应人人平等,为谁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说话、板子该打在谁的身上引发争议。
云南是旅游大省,全天候吸引中外游客不远千万里而来欣赏这里的独特风光,感受丰富的人文底蕴。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等于无限的商机和财富,在市场经济大气候下,催生了望而生畏的行业乱象。无良旅行社、黑心商家和缺德导游联手一致称霸一方,发布虚假承诺,暗设宰客陷阱,强迫游客消费,有时甚至恶毒半路卸客,临时漫天加价,只怕怪招想不到,不愁游客不就范。有道是近处怕鬼远处怕水,游客慕名而来,人生地不熟,不知行内深浅,又恐黑道出没危机四伏,只有自认倒霉退财脱身。你若想论理维权声称王法,对方说不定还会报以老拳,去年11月就有不愿骑马的游客被西双版纳旅游协会人员打断骨头的下场!从人民网3月16日晒出的景区应对能力排行表上看出,全国十七件旅游冲突事件中,云南独揽七件高居榜首,国家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当地形同虚设,此番众怒又起,合情合理。
不过,从记者采访获知,女导游只是具有导游资格的个体从业者,虽挂靠于旅行社,但是共和国劳动法同样与她无缘,因为既无固定工酬,更无五险一金,全部生活来自游客消费提成,从业两年,凭带团多少和游客高消费提成等米下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让许多旅行企业实施低价策略,设计出让游客难以抵抗的诱惑,一纸看似温柔的霸王合同明确了游客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责任义务,以此弥补经营利润,同时开脱了导游的报酬。旅行途中,游客必定拒绝没有必要的消费,导游则期待多多益善的游客消费,冲突就这样形成,矛盾无法和谐.。这一次想必是女导游一路辛劳一路失算,不堪忍受游客购物太少,彼此合作无法愉快,想想与其他大巴游客消费的巨大落差,于是便有了视频里的粗俗恶劣表现。要是从“游客至上,上帝绝对正确”而言,陈春艳当然该兜底负责;但是,如果不忽略公平,那么游客们应依约消费,陈春艳在接团时一定认准了游客的承诺,同时相信游客的诚信;尽管承诺有虚假诚信有折扣。显然,陈春艳不是义务导游,从女导游四五分钟的训斥声中,不难看出她强劲的中气和理由的底气。
行业自律、合理竞争、依法经营、公平交易、尊重游客,就是善待旅游产业,有双向诚信才会让景区在游客心中留下美丽,才会有旅游产业的辉煌。正是风景这边独好的过度自信,正是法治缺失监管无力,难免旅行企业、游客和导游互相算计,难免出现互斗互掐的态势,最终翻脸不认人,说得好听一点是尴尬与尴尬的较量,带来的也许只有旅游市场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