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在一个阵地上,参战部队近五万,参战建制以团计算廿多个,兵种是那样多,战斗又是如此残酷,......指挥这个战斗的人,每一小时不知有多少问题需要经过他的思考和分析。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从原则方针到具体生活,到处都是问题,使之积极愉快的执行,并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歼灭敌人,恢复阵地,减少自己的伤亡,而且又能在这个原则下团结,不发生其他问题。这就更需要指挥员样样周到,度量大,能受得起引起不愉快的言语和片面的埋怨,就成了特别重要的问题了。 --摘自秦基伟1952年12月5日日记 1952年11月7日,毛泽东主席亲拟了中央军委给志愿军司令部、第三兵团对五圣山作战部署的复电。这解密后刊载于《抗美援朝战争史》的绝密电报,披露了毛泽东对上甘岭保卫战的重要评价以及当时第三兵团《对597、9高地及537、7北山作战部署》的核心内容——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为了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同志负责统一指挥三十一师和三十四师的反击作战及二十九师的配合动作(三十一师、三十四师担任反击,二十九师担任防御),该指挥所归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直接指挥。” 复电明确部署:“为统一炮兵指挥,决定组成炮兵指挥所,由炮7师师长颜伏同志负责,统一指挥支援五圣山前沿作战的各配属炮兵。炮兵指挥所应与李德生指挥所靠近,以便协同。” 由毛泽东亲阅批发的这封电报,是上甘岭战斗由战术规模发展到战役规模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早在11月5日,秦基伟就知道了第三兵团的这一调整方案。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和参谋长王蕴瑞根据志愿军首长“坚决战斗下去”的指示和新的敌我态势,对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7北山高地的作战作了重新部署。 当天晚上,秦基伟在日记上写道:“为了保持和准备同敌人继续战斗,争取更大的打击敌人,使朝鲜战局引起新的变化。志司兵团的决心是继续打下去,以十二军主力投入战斗,统一由我指挥.这样战斗的范围就扩大了。今天既不是一个师一个军的问题,而是全兵团全朝鲜的战争形势的改变问题。这个战斗确真具有战略意义的作用……” 王近山对秦基伟说:“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打下去,二是撤下来。你要哪个?” 王近山本意是十五军四十五师从上甘岭撤出,代之以十二军三十一师作战。王近山所担心的是四十五师连续鏖战减员严重,秦基伟却极不情愿。他认为,在这个时候,让别的部队上来代替自己的部队,丢不起这个脸。何况,四十五师的阵地并没有全丢;更何况,十五军还有向守志的四十四师没有动。 秦基伟非常尊重这位与自己一样从大别山拼杀出来的同乡战友,但这一次,他火了,对王近山吼道:“我们十五军坚决不下阵地!我们死也要死在上甘岭。” 上甘岭之战爆发后,作为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与秦基伟保持着热线联系,不但及时下达指示,还详细询问情况,交换意见。事实上,王近山与秦基伟不仅是红安老乡,还曾是抗争时期的“老搭档”,性格相仿,均有傲骨,虽然电话中时有“叮铛”,过后也就烟销云散。 面对着秦基伟的坚决态度,王近山也不得不作了妥协:“那好那好,你们不下来可以,但曾绍山(十二军军长)也要上。十二军部队配你指挥,李德生先带第三十一师过来,三十四师和三十五师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秦基伟表示接受。他认为,这一部署调整大大加强了战役预备队的力量,不但使上甘岭战斗扩大到战役规模,而且还将使朝鲜战场发生基本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军十分有利,而大大不利于敌人了。 这就是后来被十五军称为“换汤不换药”,十二军称为“换药不换汤”的上甘岭志愿军部队调整方案。正是这一调整,把上甘岭之战由战斗推向战役,也成就了秦基伟一代战将的功名。 十二军上来后,秦基伟清醒地向兵团对保证上甘岭战斗的胜利提出了三个条件:“后备力量的保证.弹药供应上的保证,我们在战术指导上不犯错误。”他说,只要这三条具备:“打到什么时候都可取得胜利。这三条从现在来看完全具备着。” 秦基伟分析:“三十一师、三十四师投入战斗之后,估计不但可以对付南朝鲜第二师、第九师的进攻,还可持续到对付二十五师作战一两次,那时将十五军四十四师抽出来投入反击,或四十五师主动再投入反击,这样我们的力量是够用了;弹药迄至还感到满意,今后会更好;战术上的问题,特别要提倡学习三十一师九十一团的战斗动作和指挥,加之前面有李德生同志,后面有兵团、志司掌握很紧,情况的掌握一般不慢并较可靠的。” 十二军正是在十五军力量不足以与敌继续作战的关键时刻,投入作战的。秦基伟认为,十二军参战部队配属给十五军后,识大体、明大局,毫无怨言,这使得十五军在指挥上更加顺畅,显示了一支老部队的谦虚与成熟,而战役中同样不凡的表现,为战役的最后胜利画上了圆满句号。 事实上,秦基伟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反复说:“我特别要强调的是,第十二军的参战,是取得上甘岭作战最后胜利的保证。十二军是在什么样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呢?是在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情况下赶来参战的。在597.9高地战斗发展到决战阶段,李德生同志的到来,三十一师投入战斗,使我们更增加了取得战役全胜的信心,可以说,没有十二军的参战,当时的这个客观情况,要是只靠十五军,很难把它打成最后这么个结局的。” 1952年11月1日, 十五军四十五师除炮兵、通信、观察、后勤机构原地不动,以保证十二军部队作战外,坚守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全部任务移交给十二军三十一师,四十五师部队撤出上甘岭,前往兵马洞休整。 当天深夜,第九十三团第一营接收与第九十一团一起,全面接替597.9高地防务; 第九十二团也接替了537.7北山高地阵地防务。 此时,经过20天与敌人较量的秦基伟,对打胜上甘岭这一仗已然胸有成竹,胜卷在握了。十五军参谋长张蕴钰认为,第三兵团的这一新的部署,虽然把十五军主力四十五师换下去,把十二军主力拉上来,表面上来看是“调兵换将”,实际上是“增兵增将”。秦基伟从此开始指挥着十五军和十二军各2个师,以及志愿军炮兵第七师等参战部队,指挥权限上升了一个级别。 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危急和关键时刻,咬紧牙关,勇挑重担。十二军的加盟,使他第一次站在了指挥两个军部队的位置上。为了让十二军部队尽快熟悉情况,他要求四十五师部队留下部分战斗骨干,为十二军参战部队当顾问和助手,各自负责,直到阵地收复才算完成任务。各级司令部班底,不是完全撤走,而是不断地加强,得力的参谋都要留下。聂济峰回忆,秦基伟还明确要求,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做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的顾问,参谋长张蕴钰作为李德生前指助手。 “秦基伟这位上甘岭战役的总指挥更忙了。”张蕴钰也回忆说,十二军部队上来后,秦基伟要求十五军机关和各换防部队高度注意处理好与友邻部队的关系,解决好友邻部队在参战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秦基伟明确指示: 第一,军一级不能象对待本军所属部队那样,直接了当地严肃批评兄弟部队,出现问题由两个部队的同级领导沟通; 第二,凡是来到十五军工作,不管来自什么部队和机关,要做到让他们离开十五军后对我们没有不满意的或其他反映; 第三,凡是友邻部队出现问题,由十五军负责,十五军对友邻部队的缺点要采取“包干”的态度。 什么叫“包干”的态度?张蕴钰记得在一次作战会议上,秦基伟甚至指示,凡是友邻部队作战中的缺点和教训,十五军机关都要“包干”。见大家议论纷纷,他还强调说:“我负全责,不让任何其他干部分担”。 十二军司令部参谋崔明礼,是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的堂侄。2001年5月2日,崔明礼在广州接受吴东峰采访时说,上甘岭战斗打响后,志司发的表彰通报,都是只提十五军,那时候十二军官兵一度有情绪。 有一次,李德生副军长叫崔明礼向下发通报,崔明礼一看又是“十五军某部”,老大不高兴,便对李德生说:“这是发给十五军的,不是发给十二军的。”崔明礼说,不料,李德生竟哈哈笑了。他说:“现在上甘岭这一仗越打越大了,不是哪个军打的问题,也不是哪个兵团打的问题。打十五军的牌子,就是打志愿军的牌子,就是打中国人民的牌子。”多少年后,崔明礼还感慨说:“李德生站得高,他的水平,我们无法比啊!” 聂济峰晚年也由此感叹,上甘岭大战的最后胜利,是在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的指挥下,二十九师、三十一师、四十五师三支部队协同作战,团结拼搏的结果。 他回忆说,李德生到上甘岭前是十二军三十一师师长,到上甘岭时才下的副军长命令。为了便于李德生指挥作战,秦基伟专门派15军参谋长张蕴钰到前线协助李德生指挥。前线指挥所领导有李德生、张蕴钰、崔建功、张显扬、李长林、刘喧等。 1952年10月26日,十五军作战会议后,二十九师师长张显扬、政委王新;三十一师政委刘喧、副师长李长林带着精干的机关人员,来到德山岘指挥所。四十五师特意让工兵连夜赶做了一个长条方桌和几把靠背椅子,安放在作战科,以便让师首长们商讨军机之用。 聂济峰回忆,十二军与十五军同为红四方面军的老底子,同在太行山上打过日本侵略军,后来又同在第二野战军序列内。十二军前来参战,十五军官兵都很高兴,普遍认为,来了一位副军长,带来的力量就大了。李德生作战主动性很强,为了把上甘岭这一仗打好,他还跟军领导打了招呼,后经兵团同意,又把九十二团也拉上来了,这等于三十一师全师都参战了。十二军领导还根据李德生的建议,命令三十四师做预备队。 聂济峰认为,上甘岭战役中,十五军和十二军部队就是一个整体,我们打的都是志愿军的仗。他举例,11月3日晚,朝鲜群众送上来一些新鲜青菜45师“大厨”招待前线指挥所领导。李德生、崔建功、聂济峰、张显扬、王新、刘喧等同席共餐。开始是你称我是“老大哥,先吃”,我称你是“老大哥,先吃。”吃着吃着,都露出了“真面目”:每一双筷子都往绿油油的青菜上叨。李德生一看不好,端起青菜盘子说:“这一盘我来消灭吧,不用麻烦你们了!”见李德生钻进另一间房子“独吞”青菜,张显扬、崔建功连忙跟着去抢菜吃,张显扬说:“打上甘岭,我们要合着打,这青菜也要合着吃”。王新与刘喧望着他们为了一盘青菜你抢我夺,笑得前翻后仰。 十五军志愿军老战士李义山回忆,十二军是二野老部队,研究作战非常细,打仗很有一套。比如,在敌人炮火下进攻,采取了隔50米1人的小兵群前进,有效减少了伤亡。十二军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发现高地上有多达十几个连的建制部队,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挥混乱,将九十一团9个连采取“车轮战”,一个连一个连投入战斗,每个连不管伤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这样做,不仅避免了指挥上的混乱,也使各连都保存了一批骨干。 1952年11月1日起,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八连调上597.9高地,接替十五军四十五师无力再守的7个阵地。当天下午16时,南朝鲜军攻占了上甘岭10号等阵地,战斗打得很惨烈,差不多快打光了,剩一个班长跑到十二军要求增援。刚上阵地的八连官兵二话没说,立即派出人增援,10多个战士跟着炮弹弹着点冲了过去,一阵手榴弹,就把阵地夺回来了。 王万成、朱友光等3人战斗小组前去增援只剩下2个伤员的1号阵地。当时,敌人已经冲上来了,朱友光当场就抓起爆破筒,冲到了敌人中间;王万成紧接着也冲上去了。这两个四川安兵县小老乡,壮烈牺牲。他们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 十五军四十五师政委聂济峰说,“十二军为了增援我们,刚刚接手阵地,就打出了两位战斗英雄,了不起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