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7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共决战时期的此战为何会成为毛泽东最为痛心的战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21:10: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泽东的“金门”观

金门战役的胜败与否,取决于国共两党领袖在此之前对“金门”的战略价值认知,取决于大陆与台湾这两个政治实体,在对待“台湾”地位上的认知态度。由此,决定了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者所采取的战略与战术。

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失败后,遗留给今天中国分裂现状的后遗症,根据解密的档案和现阶段所见史料,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来说,在这场关乎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之前,毛泽东在繁冗的建国大计之余,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金门”上,更没有意识到“金门”将会成为“大陆”与“台湾”隔海分治的分水岭。大陆的共产党阵营,从中央到地方,尤其是在第三野战军和第十兵团,几乎没有任何人意识到这场小小的“金门登陆战”,会成为一场关乎中华民族、关乎国家“统一”命运,关乎整个“中国”的一场“国运”之战。

毛泽东在向第三野战军叶飞率第十兵团发出提前入闽的命令之时,“金门”这一蕞尔小岛,在毛泽东的意识中,或云毛泽东的“金门”认识观中,尚未有清晰的体现。这从1949年5月23日毛泽东发给粟裕的命令中,便可见其一斑。该电报说:

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争取于6、7两个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待机夺取厦门。

在这个电报中,毛泽东作为战略决策人,他并没有告诫自己的属下“厦门与金门”的关系,更没有向他们说明“金厦与台湾”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以毛泽东平生将金门战役始终只是看作是一个“事件”,而非“战役”或“战争”,足见其对“金门战役”的态度。

尽管,在涉及“台湾问题”和“解放台湾”的问题上,毛泽东与他的领导集团在此前已经做了许多的铺垫,如:此时刘少奇等对台湾已有地下党员、侦察人员诸如此类的安排,在台湾也已经建立起了“共产党工作委员会”,且具有1000多党员和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规模,但是,在此时此刻,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毛泽东,并没有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金门”与“台湾”,在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上存在的各种内在地缘关系;没有考虑它们之间存在了上千年的人文纽带和亲缘关系,更没有考虑“金门”与“解放台湾”二者在政治与历史之间存在的必然性和内在的相关性。在其观念中,“金门”与“解放台湾”,是完全分割、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

毛泽东的“金门”战略观,是在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前后才逐渐形成的,其“台、澎、金、马是一起”的概念,则是在1959年9月15日于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才逐渐对此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这个观念的建立,距离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已经滞后了整整10年有余。

1949年6月14日,毛泽东再次电令粟裕:

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其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以初步意见电告。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台湾问题,则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到很大危害的。

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攻台作战问题,也是粟裕受命主持攻台作战准备工作的开端。

毛泽东此时“夺取台湾”问题的提出,更多是考虑溃败台湾的蒋介石“以进为守”,对已经解放的上海等沿海城市不断进行轰炸,“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到很大危害”,进而提出的针对性解决方法。这与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即时清晰地提出战略转移,“挺进东北”“挺进中原”“三大战役”战略意图明显,有着巨大的差别。

第二十八军244团团长邢永生牺牲在金门。这是他和夫人灵光1946年6月的合影。

金门岛素有“金为泉郡之下臂,厦为漳郡之咽喉”之誉,是“台湾扼东南四省之要,金、厦二岛又扼台湾之要”,屏护台湾的两扇门户之一。“金厦两岛为泉漳屏障,金(门)尤为厦(门)咽喉,据上流是控台、澎,而与海坛、铜山、南澳各水师互为犄角”“浯洲(金门旧称)一山,逆流高峙;二嶝守内港之边,二担捍外港之门,烈屿当两岛(金门岛与厦门岛)之轴,而海疆之形势见于此点”,这些古人总结出来的金门与厦门、金厦与台澎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溃败于台湾的蒋介石明白,而忙于建国大业的毛泽东却忽略了。

大陆对台湾,虽有辽阔的海岸线,但在中国历代偏安小朝廷的先“割据”,后为“统一”的过程中,大陆对台湾、澎湖的用兵,均无不采取以金门、厦门为起渡之始发基地的战略,挥戈先攻取澎湖诸岛,再夺台湾本岛。这不仅是因为金门与台湾之间的海峡距离最近,且因为这条航线的风向、气候、海况、潮汐等的选择,是几千年来两岸人民在往来于这个海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心理上的习惯。换句话说,妈祖在这条航线上“显灵护佑”,而其他的航线,则没有这一幸运降临。

1946年1月12日,中华民国政府将金门作为台湾省的一部分,正式向世界宣布:

台湾人民系我国国民,由于敌人侵略致使丧失国籍,兹国土重光,其原有中国国籍之人民自民国三十四年(1945)10月25日起,应即一律恢复我国国籍。

光复周年的1946年,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赴台,纪念会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诈百出,必欲亡我国家而甘心者,其将无奈我何乎?

只要有了台湾,共产党就无奈我何!

以蒋介石先后30多次登临金门、厦门的现实情况来看,可见蒋介石在对台湾重视的同时,是多么看中这扇护卫屏藩之门的“金门”,又是多么知道“金门”与“台湾”之间存在着手足关系。

金门与厦门两岛之关系,相生相依,甚至是鸡犬相闻。在土地面积上,金门约为140平方公里,厦门约为120平方公里(1954年填海造堤连通大陆后,其陆地面积与金门本岛相当),金门略大于厦门;在人口上,厦门人口约在16万,而金门人口仅有5万多一点,厦门高于金门;两岛儿女通婚、年节通贺,鸡犬相闻,哪一处不是朝夕彼此、心心相印?又哪一处不是庙宇共香和锣鼓同声?金、厦两地人员,但凡是在他乡异地,便无不互为兄弟,共认乡梓,亲密无间。

面对这场即将展开的金门战役,战役决策者叶飞将军,豪情万丈地对第十兵团所有部下说了4个字:

此役必胜!

后来,他又在即将对“金门”进行登陆作战之时,将“金门”看成了只是自己眼面前:

盘中的一块肉,想什么时候夹就什么时候夹,跑不了!

在登陆作战即将打响之时,叶飞甚至轻蔑地说:

只要上去两个营……战斗胜利是有希望的,只要登陆,岛上守军不撤退即投降。

而实际的战役情况是,金门战役登陆作战中,萧锋制定的作战计划是6个团,20000余人登岛,其所率二十八军第一梯队的将士,不仅在金门本岛“登陆”了,且在岛上建立了滩头阵地和接应后备部队的登陆场堡垒,不仅全面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全部作战计划,且在固守金门本岛的滩头阵地上,坚持战斗了2天3夜,直至弹尽援绝。

抢滩登陆的第一梯队,在金门本岛作战预期目标的部队,不仅比叶飞所说的“两个营”(720人)多出了12倍,且登上金门岛的是3个多团,9086人。

毛泽东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所涉及“一部正在金门、定海地区作战,一部正准备船只,准备攻台湾”的战略目标,随着金门战役登陆作战的失败,紧接着定海地区的“登步岛战斗”再败,“解放台湾”的目的,也就再没能够实现。

蒋介石对“台湾”的深刻认识和对“金门”战略地位的重视

蒋介石对“台湾”和“金门”的盘算,早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就有鉴于抗战时期共产党在敌后的迅猛发展,军队的壮大以及获取民心的手段等现实面前,似乎就已经预感台湾可能是他晚年的“归属”,他说:

就算是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持着台湾,我就可以用来恢复大陆。

蒋介石的这种情绪表达,一直延续到金门战役之后,这几乎成了对蒋介石命运极具针对性的“谶语”。其长公子蒋经国,深谙父亲心思,于1948年10月,在国民党军队即将全部丢失大陆、“中华民国”上上下下惶惶不可终日、形势急转直下之时,不仅进言于父亲“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且希望父亲要“从速密筹南迁之计划与准备”。

在1949年大厦将倾前夜,蒋氏父子不仅已对“中华民国”的去向,有了明晰且清醒的认识,更在“去”与“留”的选择之间,为“台湾”的大局,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不测预案。在金门战役之前的种种危难时刻,他不仅谆谆教导自己的部下要以“有金门,便有台湾”的理念,来对待“金门”与“台湾”的关系,更是在战略指挥上,亲力亲为,“上阵父子兵”,携子、携门生先后多次登临这个小小的“金门岛”,在一海之隔的“遥远”台湾,适时地掌握着“金门”的每一个细小动作,从战略意义上,战术态势上,来指导自己的子弟兵和军政各方面人员的调配、部署与安排。

在战术指挥上,蒋介石虽屡屡看不起“人海战术”(“人海战术”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孙子兵法》的“十则围之”原则,即此矣),但在金门战役的反登陆作战中,他不但采用了毛泽东用的这一招,且在这个小小的岛屿范围内,尽显其“人海战术”的排兵布阵,将飞机、军舰、坦克掩护下10倍于登陆的解放军部队的兵力,倾泻在这座本不堪重负的金门本岛上。

在指挥官的使用上,蒋介石也完全照搬曾文正公所崇尚的“屡败屡战”用人之道,将屡败于萧锋和叶飞手下的胡琏,再用于金门来对付萧锋和叶飞,克敌于“知己”,制胜于“知人”。此时的蒋介石,手底下早已没有了什么可称“胜利”的将军了。金门战役反登陆作战中的众多国民党将领,大都曾经是萧锋、叶飞手底下的败将,我们作为萧锋的后人,尽管在感情上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但是,理性的思维促使我们在此时此刻,仍然要站在国共两党不同的意识形态之外,以一种“尊重我们的敌人”(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说:“尊重我们的敌人,就是尊重现在的同胞。”)的态度,来对其做出公正的评价。

对于两岸同文同种、同情同感的中国人来说,何尝又不是这样呢?面对金门战役的胜与败,一样的黄皮肤、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过去与现在,都需要我们来面对。我们并不因为萧锋将军在金门战役登陆作战中的失败,而将我们的理性丢失。

至此,金门本岛上国民党将领除了原有的“五虎上将”以及“固若金汤”之称的汤恩伯、李良荣,又增加了“猛如虎,狡如狐”(毛泽东原话)的胡琏,两人还“兵不厌诈”,成功上演了一出“蒋干盗书”的好戏(据《战争岁月和平世纪》金门古宁头战役流失周年纪念专辑90页。胡琏在即将增援金门岛的时候,故意给深知自己的校长蒋介石,发来了一封“即将撤回台湾”的电报,把叶飞给蒙骗了)。可以说,在这座小小的“金门岛”上,蒋介石不仅让胡琏率领江西抚州、南城、金溪等地征得的“亲兄弟”前来打虎,更让自己的这些“父子兵”们,在金门战役的反登陆作战中,一改大陆作战畏首畏尾的萎靡,将军们亲临最前线的指挥所,士兵们则置生死于不顾,上阵厮杀,捷报频传。这些在大陆的“残兵败将”,却在这场决定台湾之“中华民国”生死存亡战役中,以破釜沉舟的必死决心,夺得了这场金门战役的胜利,让中国的历史得以改写。

在整个金门战役登陆作战期间,纵然有执行此次“登陆作战”任务的解放军第二十八军代军长萧锋的火眼金睛,纵然有萧锋一生1365次的胜利做铺垫,也无济于事。无可奈何之中,这场仅有作战计划一半人员登岛的9086人,在这场金门战役登陆战中,败得连一个人都没有回来。

而蒋介石、国民党却在不断重视“金门”的战略与战术当中,获得了反登陆作战的胜利,让“中华民国”在即将“树倒猢狲散”的时刻,迎来了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金门大捷”。

金门战役是毛泽东最为痛心的战役

从金门战役登陆作战的失败,到1950年6月25日整整8个月的时间里,尽管“负罪立功”的萧锋和二十八军全体将士厉兵秣马做了大量的准备,“再打金门”的工作也始终没有停歇下来。但是,这期间海峡两岸发生了巨大的现实变化,金门问题成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与先决条件,金门战役于是被无限地延宕了下来。

其实,就在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失败后的这段时间,不管是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还是台湾岛内的形势,对于毛泽东来说,仍然是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机。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一看这段国际形势,美国是如何来看待此时此刻的蒋介石,对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态度。

此际,美国总统杜鲁门不仅毫不避讳地对蒋介石表现出“厌恶”的情绪,更是在对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的诸多求援上,采取了束手不理的态度。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上,不仅痛批了蒋介石的失败,是因为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化和无能,将蒋介石及其政府,看成是“终结只是时间问题”和“更是咎由自取”。至“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失败两个月零9天的1950年1月5日,美国加快了抛弃蒋介石和台湾“中华民国”的步伐,并向全世界声明:

美国不拟用任何方式干预中国内政,不会军援蒋介石,更不会卷入中国内部冲突,未来也不打算提供给在台军队任何军事援助与顾问。

假如能够利用这一国际环境,迅速调整“再打金门”和“解放台湾”的战略方向,将原本打算从浙江,以宋时轮第九兵团为“解放台湾”的主力调往福建,与叶飞第十兵团“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在厦门已成为大后方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完成“再打金门”的战略任务,进而达到一举收复台湾。

这个“大好时机”,整整经历了5个月的时间。

至1950年5月,以金门本岛为据点的国民党沿海驻军,虽不断有对大陆的袭扰和偷袭,但大陆的解放军,已经先后获得了海南岛登陆作战的经验,舟山群岛也被相继解放。

此间的台湾,大量外省军队进入所产生的矛盾日益加剧,其岛内动荡不安的局势,使国民党蒋介石不仅面临内忧外困,而且其有生力量驻军大都分散在大陆沿海岛屿,台湾本岛有参战能力的部队,尚不足10余万人。

叶飞的十兵团和萧锋的二十八军,一心“报仇雪恨”,已经厉兵秣马为“再战金门”做了7个月的准备。此时此刻的美国人,同样抱有这样的看法:

毛泽东会在此期间向台湾发动全面攻击。

6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远东情报处,就明确对台湾的局势,作了如下公开的评估与预测:

台湾在7月15日以前,可能遭到中共全面攻击。由于国民党军队军纪荡然,民心浮动,中共将于发动攻击数周内顺利占领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战略家们再次作出了一个十分精准的判断:

如果美国在北部失去南朝鲜,在南部失去台湾,盟国日本将被“共产党阵营”南北夹击,菲律宾和东南亚各反共势力和国家,均将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筑起来的防御“共产党”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将被斩断成几截。美国在亚太地区西海岸的战略利益,将因此受到重大损失。

基于这个判断,美国改变了以往的战略,将已经放弃了的蒋介石和台湾,重新收拾起来,并做出了强烈与强硬的反应。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两日后的6月27日,在宣布美国出兵南朝鲜的同时,先是抛出了“台湾未来地位尚未确定”的论调,紧接着,又命令美国第7舰队调往台湾海峡,以此来阻吓、阻止大陆解放军可能向台湾发起的任何进攻,确保台湾及台湾海峡的战争不再蔓延。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巨大转变,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的行动,让毛泽东愤怒不已,并立即做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的强烈反应。但是,残酷的现实让毛泽东清醒地知道:

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海峡挡着。

辽阔的台湾海峡,是一条横亘在大陆共产党人面前的天然屏障,解放军落后的装备,此时此刻并没有与美国现代化的海、空军进行较量的任何可能。

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针对已经爆发的“朝鲜战争”指出: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南北两面受夹击的不利态势,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

中共中央在此时,也就不得不“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至该年11月,中央及毛泽东电令第十兵团,第二十八军“解除再攻金门的任务,全力以赴进行剿匪,限6个月内消灭一切成股土匪”。

从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失败的1949年10月27日,到1950年6月25日整整8个多月的时间里,毫无疑问,美国对蒋介石的厌恶和抛弃,国共两党、两军的情势、军力的对比,人心的向背、台湾的混乱现状、将消弭国民党这一时期内尚存的飞机、军舰的优势,更加上台湾岛内部的地下共产党组织,在此间已做好迎接解放准备,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内,仍然存在着制空、制海等诸多不利条件,但的确有再战金门进而解放台湾的巨大战机。

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前夕,第二十八军244团宣传股长丛乐天拍摄的团部在莲河召开作战会议的照片。站立讲话者为团长邢永生,后牺牲在金门;望向镜头者,为三营教导员郑镜海,在金门负伤被俘,后遣返大陆,被开除军籍、党籍。落实政策后,仍孑然一身。

“炮击金门”是毛泽东统一愿望下的无奈之举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毛泽东改变了战略部署,“再战金门”和“解放台湾”由此被迟滞和延宕下来。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毛泽东深知已经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好机遇,转而寻求“和平解决”的方式。

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直接插手台湾事务、干涉中国内政,至1955年2月22日,美国又玩起了“台湾独立”的前奏把戏,并通知国民党当局:

美军将不协助他们守卫南凫山岛。国民党军只能在3天之内撤走了。

鉴于美国的“不协助”,周恩来在1955年4月23日万隆会议期间,发出了呼吁:

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但是,这一建议遭到了美国的拒绝,后虽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同意于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谈,但却在此期间,美国不仅在加紧试图分裂台湾海峡两岸的步伐,使台湾和大陆变成“一中一台”或者“两个中国”,意欲在事实上永久固定、并使这一海峡两岸的现状,得以合法下来,并没有任何要与大陆通过谈判来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与此同时,美国还向台湾派出了2600人的军事顾问团,美空军第13特种航空队进驻台湾,又在台湾布置了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导弹和电导导弹,增强了国民党对大陆的防卫和进攻能力。

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呼声,也更见频繁起来。

1957年4月2日,美国试图要将金门、马祖的防御,也都纳入到其保护范围内,并在台湾问题上说:

在一定情况下我们将会去防守沿海岛屿,那就是,如果这些岛屿的防守看来同台湾和澎湖的防守有关。

蒋介石在美国不断支持的背景下,对大陆沿海和福建实施了更为频繁的轰炸,甚至派飞机深入到大陆的腹地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等地区空投特务、散发传单。金门、马祖的常驻兵力,也增加到了10万余人,其兵力布置,占到了全部台湾当时地面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毛泽东针对美国的一系列举动,于1958年7月1日在《人民日报》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中国政府要求美国政府在从今天起的十五日内派出大使级代表,恢复会谈。

但是,美国却发表声明说:

不会向中国限期指派大使级代表恢复会谈的“最后通牒”低头。

17日,蒋介石宣布军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并加紧军事演习和空中侦察,再次摆出一副“反攻大陆”的姿态。

7月下旬,解放军空军入闽;8月14日即击落美制国民党飞机9架,取得了福建沿海的制空权;8月23日毛泽东决定以大面积、猛烈的炮火打击金门的“炮击金门”当天,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说:

台湾太远打不到,我就打金、马。

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五次会议上,直言不讳地发表了关于金门的“绞索政策”讲话:

我们并不要登那个什么金门、马祖。你登它干什么?它的工事相当坚固。就是吓它一下。

美国在毛泽东发动“炮击金门”时,积极策划“划峡而治”,杜勒斯多次在私下劝说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搞沿海岛屿的“中立化”,并在台湾的国民党内部获得了一部分人的响应,但却都遭到蒋介石的严辞拒绝。

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答记者问中声明:

我们没有保卫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

杜勒斯的声明,表明了美国试图以放弃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来迫使蒋介石在寻求保护的前提下,达到让台湾从中国“独立”出去,以“两个中国”的方式来钳制中国大陆的共产党政权的愿望。

但这一“独立”方式,与蒋介石根深蒂固的“一个中国”理念,以及其“反攻大陆”的期望背道而驰,从而引起了蒋介石的严重不满。由此,美蒋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美国及其在国民党内部代言人从旁逼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欲建“台湾独立国”的阴谋,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并高瞻远瞩地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在审时度势之后,迅速决定改变原来先收复金门、解放沿海岛屿再解放台湾的两步走方针:

要解决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中国之大,何必急于金、马。

为此,毛泽东在“炮击金门”的战略意义并不被党政、军队许多人理解的情况下,于9月6日对党内和军内做了解释,并适时地提出了“联蒋抵美”的策略。

随后,毛泽东审视了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势,短时期内难以“统一”的现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把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的手中,作为台湾与大陆的纽带,以此来对抗美国封锁台湾海峡,隔离台湾与大陆,制造“两个中国”的任何企图,同时也支持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的斗争,待将来时机成熟,再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至“八二三”大规模“炮击金门”之后,金门战役由“登陆作战”上升为“隔海作战”的“台海危机”,金门战役已经不仅仅是大陆与台湾的问题,而是变成了大陆与台湾与美国三方的问题,其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蒋介石的英文秘书沈剑虹,在其所著的《使美八年纪要》中说:

1958年……中共即掀起台海危机,试探中美共同条约及“台湾决议案”的效能。当时8月间,对金门实施持续猛烈炮轰。同时公开扬言要攻占台湾及把美国逐出西太平洋。

至此,金门战役作为一个纽带,将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的“一个中国”理念,变成了一种“默契”的行为,金门战役以隔海作战的“炮击金门”方式,也将这根“绞索”紧紧地套在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脖子上。其目的,在于达到“把美国逐出西太平洋”。

换言之,金门战役变成了毛泽东与蒋介石手中共同对付美国欲行“台湾独立”的有力武器;同时,金门战役的延宕,也成为“一个中国”下,蒋介石在帮助美国封锁“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第一链条中,“挟美国以对付毛泽东”的一张最好的“王牌”,并不断获取美国“援助”的最佳手段。

金门战役在其延宕过程中的性质改变,其最终缘于毛泽东和蒋介石、国共两党之间力量此消彼长间,两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似乎都没有忘记孙中山的“统一”思想:

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毛泽东在面临美国制造“两个中国”、迫使台湾“独立”,“解放台湾”的现实条件尚未成熟的形势下,将台、澎、金、马保留在蒋介石和台湾国民党政府手中,采取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的办法,使这场金门战役完全与“解放台湾”合并成了一个整体的大“统一”战略。

由此,“一个中国”在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人的“默契”当中,让台湾的“中华民国”在世界东西方阵营的不同意识形态格局的夹缝中,延续至今。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制造的“两个中国”阴谋,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中华民族的伟人,最终“默契”地将实现“一个中国”的展望寓于这个“政治理念”当中,并为之做好了未来基石的铺垫。(文/萧鸿鸣 萧南溪 萧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