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时代底下,一群文人因为共同的理想,相互认同与欣赏,那带着几分江湖气的同道情谊,豪爽而大气,确实令人感佩。
好友约了吃饭,大家兴之所至,东聊西扯,甚或胡说八道,是生活上点滴乐事。朋友近年爱看中国历史剧,这天大力推荐去年在中国热播的《觉醒年代》。说是看到陈独秀、蔡元培、胡适这些学生时代熟悉的近现代人物在电视剧里出现,感觉很奇妙,且演员如于和伟等人演技专精,举手投足间宛如历史人物重现。好友言下之意,大有不看可惜之意。
当天晚上想起朋友的热心推荐,立刻从善如流,在网上找到电视剧《觉醒年代》,一口气看了三集之后,觉得好友所言极是。
《觉醒年代》以1915至1921年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背景,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那是一个内忧外患,而又迷失方向,急需开通民智的年代。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一群走在时代前沿,有使命,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能人异士,试图以自己的清醒,唤起人们的觉醒。电视剧通过当年这群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你来我往,谈笑风生间的思想交锋,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陈述。
许多人熟悉的是,陈独秀是应蔡元培之邀从上海去了北大讲学。剧中看得有意思的是,蔡元培三顾茅庐,三次独自撑伞从雪中走来,到陈独秀于北京出差时寓居的旅社,想聘任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原想推辞,但终究为蔡元培三次登门邀请的诚心实意而感动,且蔡元培应承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移至北京。
荧幕上蔡元培刚主政北京大学时发表的就职演讲,不论对求学目的或办学宗旨都提出明确理念,校长言辞垦切,锋芒不露,言语间却句句掷地有声,一派大家风范。据我所知,这篇北大校长的就职演讲已成经典,我相信,即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论对于学子或教育工作者而言仍十分受用。
我辈中人,学生时代都在课堂上读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看《觉醒年代》,看到这篇文章背后牵扯着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一干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陈独秀对此文尤为赞赏,且誉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陈独秀因赏识胡适,特地将这位当年的留学生从美国请到北大开课。
随着剧情发展,看到了鲁迅趴在稿纸四散的地板上用毛笔写文章的画面,鲁迅趴着、躺着,仿佛疲累至极,偶尔又闭目凝思,时而展露欣慰的笑容,这时,与鲁迅私交甚笃的钱玄同到访,看见躺在地上嘴角含笑的鲁迅,以及满地的稿纸,先是满脸狐疑,终于恍然大悟,惊喜地问了句:成了?是不是成了?而那一刻,鲁迅成就的正是他的成名作,也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接下来的一幕,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读了《狂人日记》后相聚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不对《狂人日记》拍案叫绝,陈独秀这时激动地大赞鲁迅是个高才,充满激情地表达了他对鲁迅与《狂人日记》的推崇,一贯为人豪迈的陈独秀且高声欢呼:“我要当面亲吻他。”看到这一幕,心弦颇被触动,那是大时代底下,一群文人因为共同的理想,互相认同与欣赏,那带着几分江湖气的同道情谊,豪爽而大气,确实令人感佩。
《觉醒年代》也涉及《狂人日记》两个原型人物,鲁迅的表弟阮久荪为其一,同学杨开铭为其二。阮久荪因为目睹路上很多饿死的饥民,深受刺激导致神经错乱,时刻觉得有人要谋害他。杨开铭因为喝醉酒,在一名寡妇家睡了一宿,这寡妇为此被族人活活淹死,杨开铭因受刺激发了疯。
电视剧中鲁迅首次登场的场景安排得别具象征意义,剧情涉及了鲁迅小说《药》中“人血馒头”所描绘的场景与情节:闹市里有人被斩首示众,有人却急着冲过去,用馒头沾上人血,为的是“新鲜人血包治百病”。剧中鲁迅面对一群来自旧社会,愚昧、冷漠的国民,满脸尽是沉重与无奈。观剧之余,想起了鲁迅的系列经典,这些作品大多是在那个“觉醒年代”写下的,鲁迅最广为人知的小说《阿Q正传》正是发表于1921年。
作者: 张曦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