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5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古代名人遇见AI,传统文化“激情开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11: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早上被王羲之骂,中午被赵孟頫骂,下午被宋徽宗骂,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骂……”最近,“回答我全民爆改挑战”系列视频火了。据报道,在AI的帮助下,教科书上的人物插图活了起来,各行各业的“老祖宗”纷纷化身“暴躁哥”“暴躁姐”,叉着腰对网友“贴脸开大”。(3月20日 《北京晚报》)

昔人已乘黄鹤去,名人名篇万古留。不论是古诗还是中医,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都令人着迷。浅尝辄止时饶有兴趣,但深入了解后又苦于无法让知识入脑。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小学生不再发愁背古文,普通人不再愁于掌握中医常识、现代人与古代名人不再有“代沟”才是文化传承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花式恶搞就是亵渎名人?年轻化、流行化的表达方式应该被接受。早在2013年,小学生课本涂鸦“杜甫很忙”就引起过一波热议。有人认为这种恶搞恰恰体现了杜甫“老顽童”的本质,让他变得更加亲切。也有人认为这是在亵渎名人。但古人只是生活在离我们很远的年代,他们提出的思想、留下的文章却可以跨越时间。想当然的认为古人的东西就应该用“古老”的方式讲出来显然已经过时。

以看似恶搞的方式说出古人最想说的话,这何尝不是一种相互理解,而理解就是知识入脑的第一步。如果李时珍看到当代年轻人狠狠熬夜的现状,他怎么会不想“激情开麦”?如果杜甫可以辩解,他怎么会不想诉说自己成为一个深沉老者的原因?如果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活在今天,他怎么会不想赶时髦,说出一句“look in my eyes tell me why”也是意料之中。

开放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排斥新鲜的血液,中华瑰宝与新潮文化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日前,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25 Juste Debout世界街舞总决赛上,两位中国“小孩哥”勇闯大赛四强。作揖、醉拳、太极等传统文化与新潮的街舞融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万事都有两面性,虽然花式恶搞不妨碍知识入脑,但知识入脑不能只靠花式恶搞。花式恶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用更亲民的方式把受众吸引过来,让大众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只是第一步,至于知识能不能全部入脑,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李喆姝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