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7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美龄西安解救蒋介石 随身只带了哪两件东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4 18:11: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36年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先后四次苦谏蒋介石,请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不但拒绝了张学良的苦谏还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

于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清晨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光着脚,光着头,上身绸袍,下身仅穿一件白色睡裤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骊山一个山洞里瑟瑟发抖。紧接着,他被承担“捉蒋”任务的士兵找到并背下了山。这一幕成为蒋介石生平最狼狈的回忆。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同日,上海。代理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忽然跑到宋美龄的寓所里,告诉她:“西安发生兵变,委员长下落不明。”宋美龄听后大惊失色,“不啻晴天霹雳”。此时,外界与西安的通讯和交通都断了,宋美龄得不到丈夫的任何消息,各种流言传遍全球,英文报纸也纷纷做了头版的大字标题。宋美龄努力镇定了一下心神,顾不上身体不适,立即赶回南京与政府要员商量营救事宜。

此时的南京已乱成了一锅粥。蒋介石生死未卜,南京国民政府也分为两派:以何应钦为主的镇压派,与以宋子文为主的和平解决派。他们为是否轰炸西安争论不休。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上,宋美龄一人舌战众高官。当时很多人认为宋美龄作为女人,“仅知营救丈夫而已”,但宋美龄大声说:“我绝非仅仅为营救我的丈夫。如果委员长一死,真的能够为国家造福,我一定首先劝其牺牲。但如果直接轰炸西安,不但使领袖生命陷于险境,也必然使陕西数千万民众立即陷入兵灾……不仅如此,还将使我们为抵御日本入侵所做的诸多努力白白浪费。因此,为了救中国,我不得不吁请诸位,妥善寻找和平解决的途径。”她决定前往西安。

此前,蒋介石已一连写下三份遗嘱,转告宋美龄“切勿来陕”,但宋美龄执意前往。12月22日,宋美龄在哥哥宋子文的陪同下飞赴西安。下机后,张学良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去见蒋介石。宋美龄后来回忆,当她看到被囚禁的蒋介石时,“他惊诧得以为我是一个幻影”。蒋介石在稍微安定之后,便给宋美龄看那天早晨他所读的圣经《旧约》中的一句:“耶和华今将有新作为,将令女子护卫男子。”这个细节被蒋介石记录在了《西安半月记》中,也被许多传记文章大加渲染。

1936年12月22日,宋美龄带着一盒梅干菜、一把手枪,走进了“兵谏”中的西安城。梅干菜是带给蒋介石吃的;手枪是万一军队对她无礼,用来自我了结的。她问前来接她的张学良:“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吧?”张学良答:“夫人,岂敢!”她就这样走进了张公馆,见到了她的丈夫、被软禁10天的蒋介石。蒋介石看到她,一直流泪:“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宋美龄反而镇定,安慰道:“宁抗日,勿死敌手。”她担心蒋介石再不抗日会引发张、杨“叛军”的杀意。

宋美龄一再表示愿与蒋介石共生死。随后,宋美龄、宋子文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进行了多次谈判,为联共抗日打下了基础。12月26日,蒋介石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其实,宋美龄对西安之行有相当把握。张学良与宋美龄私交很好,且张学良的东北军“10万人的薪饷都在南方政府手里,再拖两个星期,吃饭都成问题”。这些都成为宋美龄的砝码。不过,宋美龄此去实为“深入不测之地”。宋美龄当时是携枪救夫,因为她不知道见到的是谁。对于张学良她当然很相信,但是对张学良之外的人,比如张的士兵,宋美龄没法预料。从这个角度看,宋美龄此行,很有烈士姿态。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