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红绿灯下的市场供应和物价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把“吃”的问题当作天大的事实不为过,只是天有不测风云。近年来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农副产品市场云谲波诡、变幻莫测,更兼危机重重。饮食平民们期待再现那无毒米、原汁油、放心肉、“绿”色菜和鸡鸭亲生蛋的市场景象似乎成了奢望,怀疑“篮”中物的真伪已成心理常态。不仅如此,市场供求形势的严峻和价格状况的恶化更使人不胜其防,不堪其苦。摊位货架上的物品以“稀”和“贵”为特色,物价在各类“竞争”中独占鳌头,遥遥领先。在民生抱怨声里,省物价局出台了《关于运用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商店防范应对农副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创设农副产品市场价格预警信号灯管理制度,用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的形式反映和管控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形势。对于省府价格主管职能部门这一举措的为民良苦用心,可视为芸芸众生一大福音,不容任何置疑,但赐福于人,须得吃在嘴里方觉甜,穿在身上才知暖。
对于“吃“的民生大命题,笔者不敢妄加独断,只是涉笔自身感觉和一孔之谬。从常识看来,产品物质的丰歉直接决定市场供应状态,“自有源头活水来”,方有市场的充盈和活跃,社会总体的市场需求结构和数量,与城乡比例消长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应无太大的影响,但出现供应紧张的症结在哪里?是否可以从城市非理性扩张,大批农民务工经商、离土离乡,城市社会发展规划缺陷,种养基地或是短板跛腿,或是远水近火这些方面找找主要原因。另外,还有多个因素与供应与价格不无关系。如缺乏稳定有效的农副产品价格政策和种养户抵御风险机制,“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矛盾在两难中找不到平衡;生产品种结构不适应形势变化,计划指导完全被无序市场化代替;中介、批发、运输、仓储、加工、零售各环节的不当行为得不到干预、遏制和规范;不良商贩的恶意屯积、哄价和垄断行为未能有力打击等等。
说到底,保证供应、平抑物价是百姓的需求底线,也是政府施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红绿灯用在交通管理能直观,有直效,用在市场供应和物价上仅是报道信号表象,即使红灯后可以救市应急三五天,但百姓三五天后何以为炊?只有从根本上考量,从发展生产着手才能破解供应和物价问题。鸡多蛋多,物阜价平。要是仅以红灯报警,对市场止步于监管而不着力于培育“货源”,无异于“纸上谈兵”“网络偷菜”,“饼”画得再圆焉能充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