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红帽子”永远美丽
前不久,奥一网报道:广州火车站里的“红帽子”变相打劫。我看了该文后将信将疑。在我的印象中,“红帽子”一直与热情、微笑、诚信和满意联系在一起,是文明服务春风行动的代名词,也是志愿者队伍的特别标志,得到过南来北往旅客的称赞。我一直以为,如此美好的事物一定会有不衰的生命力,因为向善的东西必定是向阳的,一定会在社会的、道德的阳光雨露下有花有果,不断绵延。然而,6月22日的一次“被服务”,证实了奥一网报道不虚,使我看到的是褪了色的“红帽子”。
当天早六时左右,我乘坐K38次列车自桂林到广州,在广州火车站一下车,正为两大件行李搬运发愁,一位农民工模样的中年人走近行李,出价15元,我没有还价,但心生戒备,因为此人未戴红帽子,只有拒绝。继而来了3个“红帽子”,开口20元,我似乎不够“大方”,便说,刚才那位才15元,“红帽子”大叫:那是骗子,出不了车站的。我只好说:那就2件20元,一件10元,我自己背一件,话未说完,“红帽子”愤然甩下两件行李调头而去,似乎有要让我在车站过年的决心。我摇头一笑,见另一位无帽的中年人走来,一口价成交,15元将2件行李拖出。
5元钱,微不足道,但在具体“交易”行为中无疑会体现其价格和价值,体现出比较差和比重率;而在具有“品牌”名气的服务中,更能说明公平和诚信的道德意义。凭着我长期以来对“红帽子”的好感,实不忍心以5元的差价断送了心中那份美好,更不情愿的是“红帽子”的纯市侩唯利行为辜负了旅客和社会的期待。
其实尽管如此,我仍然留念和珍惜对“红帽子”曾经的好感,对此次经历努力猜测和设想:是否“红帽子”精神在坚持上产生了“疲劳”,是否有人对“红帽子”的误解而多有强求?是否社会环境和道德气候制约了“红帽子”的生态?是否“红帽子”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人所盗用和“冒戴”?如社会上有人冒充的“假军官”、“假警察”、“假高干子弟”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红帽子”现象也一样,发自“善”根,结自“善”缘,以鲜艳的颜色,火样的热情,美好的心灵和真诚的行动走进了社会和生活,但贵在坚持,难在久远。上善若水,水也要自净和常新,不然的话,那“红帽子”再红,也只是残缺的“红”,病态的美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