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全国高考考生将会走向考场,期待用笔与墨写就灿烂未来。这其中,会有激动、会有紧张,但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高考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只要愿意,几乎每个人都能走进高考的考场。 但是,40年前,高考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却近乎奢望。 “文革”十年,因为没有高考这条向上通道,学生们只能去做工农兵。上山下乡,成为那个时代无数学生的被迫选择。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对知识有着更多的向往。然而,没有高考,没有大学可上,他们只能把这个理想深埋在内心。 没有高考的“文革”十年,推荐制成为唯一的大学入学方式,而这只是少数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学生,只能将人生耗费在田野中、工厂里。高考缺失的十年,让无数人的人生梦想破碎,公平的社会向上流动机制也被打破。 岁月流转,时势演进。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已是国家的骨干、社会的栋梁。此时此刻中,再次回望四十年前的1977年,愈发凸显恢复高考的重要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实际上是国家对公民的受教育权的一种确认。这项权利的落实,是个人走向幸福、拥有尊严的起点和动力。 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终于可以通过高考,走入大学的知识殿堂。在大学课堂上、在图书馆里、在各式各样的讲座、沙龙中,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一点一点重新提升这个民族的知识深度。 虽然受教育权的概念,从19世纪才发轫,但随后一二百年里,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正规教育,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发展,却迅速成为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共识——从1919年魏玛共和国首次将受教育权写入宪法,到我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4年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无不昭示了这一点。 于此而言,怎样评价恢复高考的意义都不为过。1977年,恢复的不仅仅是高考,还有知识的价值、教育的科学体系、人的尊严、家国命脉。 在今天,高考对这个国家的孩子就像水和空气一样,自然而然,而在40年前,谈起“恢复”二字又何其艰难。从恢复高考,到整个国家和社会恢复正常,这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寓言。 在今天纪念恢复高考40年,肯定普通人受教育权的回归,其实很多人还是在感怀当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气度和精神。今日之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事实上,我们要成就更好的自我,为国家和社会打造一个更光辉灿烂的未来,仍然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让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更加公平、更有价值,也需要在更多的层面继续深化改革。 40年前,一纸恢复高考的决定,可以激起大变革,聚集大能量;40年后的今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也仍然需要大智慧、大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