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刷屏,让人们把目光投向北京南锣鼓巷的一家书店。 店家讲述称,政府告知,书店门口要求封闭,原因是影响市容,“书店厄运终于来临”。 超乎互联网的平均“反转”周期,就在晚间,题为《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的反驳文章就横空出世。作者指出,书店设置至少买一本书的消费门槛,以及100元的付费阅读区;《凶手》一文是博取同情,掩盖关键事实,故意把“门口封闭”模糊成“关门”,甚至还存在私自加盖二楼的情况。 两相对比来看,《凶手》一文抒情化的笔法更重,情感陈述多于事实表达,所以在短时间俘获不少人的同情心。 但也正因如此,第二篇有理有据的质疑,才显得直击要害。反驳文章指出,朴道草堂书店有两道门,正门是开墙打洞凿出来的,侧门才是原大门。店家掩盖关键事实,是因为担心封堵正门后,作为100元付费区入口的侧门,得改成大门免费开放。 其实这也属于诛心之论,就算大门封堵,店内结构改造并非难事。在这点上做文章,何尝不是把书店往商业味太重的方向上诱导? 如果要持公允而论的话,焦点问题是,此次被整治拆墙打洞波及的朴道草堂书店,是否存在大门违建的问题?以及,加盖二楼,是否属实,是否合法? 事实上,已有媒体调查显示,此次是对南锣鼓巷各胡同沿线综合整治,违规开墙打洞在重点打击之列。朴道草堂书店违规,基本坐实,整治合乎法理。 从执法公平的角度看,的确不能因为书店的文艺气息和小资情调,就网开一面,将其与布满油烟的苍蝇馆子分而治之。 恰逢世界读书日,围绕书店生此风波,并引发诸多联想,其间的同情,更多是实体书店这种知识和思想领地逐渐边缘化所致。 书店遭遇的生存挤压,有数字时代阅读习惯改变的因素,也有习惯之外的种种原因,不过它肯定是焦虑所在。所以,店家掩盖了信息,但也谈不上是恶意的欺骗,店主说“就是不想关”,无非是在偌大的城市里,持续保有这方知识的源头活水。 另外多说一句,付费阅读这种指控,就没必要拿出来说了。市场经济时代,交易自由,买卖自主,谁也没强制谁。而且运营的成本在那里,只要明码标价,书店的付费区入场价设置为1000元,也没问题。一方面对阅读如饥似渴,一方面又对知识的营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敌意。那不叫对知识的真爱,那叫叶公好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