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被催婚”,临近春节,很多单身青年又开始发愁了。于是,租个对象回家过年,成了一些单身者的无奈选择。中新网记者调查发现,继“租女友”后,近年来,也出现了租男友现象,日租金超千元。(1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逼婚租友“属于无奈的选择,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其中,江苏父母最操心儿女的婚事,近两成父母的逼婚频率平均每年超10次,全国最高。为应对父母的逼婚,并衍生出各种应对的措施,“租个对象回家过年”则日益兴盛,方兴未艾。
从道德上讲,“逼婚租友”是一种欺骗行为,于父母的伤害往往最深,既付出了经济上的代价,又造成了情感上的伤害,有一种“游戏婚姻”的随意性。其实,最大的道德危害在于整体性上,“租友以对”的行为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诚信,当其成为一种潜规则后,会产生道德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要么以假乱真,要么让真的也被高度质疑,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信任,让最亲密的亲情关系产生裂痕。于法律上讲,虽然“租友回家”作为一种合同的约定并无问题,不过却可能由此滋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并为性服务和卖淫等行为创造条件。
一时的蒙混过关,却具有如此显性和不确定的成本,可谓成本巨大,然一些人依然选择“租友回家”的做法,“善意谎言”的理由难以立足。事实上,逼与被逼之间并非绝对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转换。可怜天下父母心,“拳拳父母”们再怎么逼自己的孩子,那都是一种关心与关爱,除了心存感激就是不懈的努力,租友回家不过是“驼鸟心态”,既无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对父母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尤其是,当“逼婚租友”被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被反复炒作后,就会放大群体性的回家恐惧,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焦虑的味道。
有时发现,父母们真的很无辜,他们仅仅是过问与关注孩子的婚姻,就成为诱发“租友回家“的逼婚者。很多老人本就是”空巢老人“,期盼着孩子回家看望自己一下,结果却因为孩子恐于”催婚“而难以满足愿望,这种遗憾对个人而言难以接受,对整个社会也是莫大的创伤。对本就具有代沟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会人为造成紧张与裂隙,使之缺乏正常而正确的交流。相反,若是选择实情相告和真诚交流,不难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毕竟,相对于绝大多数大龄青年和心情急迫的父母群体,”租友回家“只是小众化而已。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彼此之间有想法并不足为奇,但不能说父母之逼就毫无道理,并由此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让自身变得烦躁起来。恰恰相反,在亲情的慰藉下,借助于假日之际去多思考一下未来,为婚姻与家庭多作一些沟通与交流,进行一些有效的尝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怕就怕,以“逼”为父母的行为定性,而采取天然的抵制与反对,未能发现其间的好处并勇于去实践,那么所谓的“逼婚调查”就难免有失公正,在顾及一方之间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感情。“逼婚租友“是责任不在父母的伪命题,对如何应对逼婚,需要子女们进行理性而正确的面对。(南方网堂吉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