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道的社会整体效果来看,“表扬性报道”同样需保证真实权威。否则,民众对你所说,不仅“狼来了”没人信,连“出太阳了”也没人信。“表扬性报道”马马虎虎,同样贻害无穷,严重消解社会信任。
文/朱玉
哑巴竟然开口说话了。今日,确实有这么一段刊登在报纸上的故事,白纸黑字,并且,还不是在医疗广告版面。
故事来自一家地级市市委机关报《内江日报》,该报在1月10日发表了这样一则新闻:《盖新被穿新衣,31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可谓一篇暖意浓浓的正面报道,但仔细一瞧,却发现有点冷,原来新闻里还插了一则冷笑话。
报道导语部分说,居民赵全贵领到被子和衣服后,感动地说,被子衣服如何如何暖和。但紧接着下一段,记者又不动声色地如此叙述着:据了解,今年62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
注意,第一段,引语处可是用的双引号哦,按照正常的新闻写作规范,这表示,原话引用。读到此处,笔者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哑巴。
2
如此明显的错误,竟然出现在一张市委机关报上,着实令人尴尬。
个体的粗心固然是原因,但事情本身却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背后的新闻操作心理在作怪。所谓表扬性报道的低风险性,在这类新闻报道内容把关上,存在一种系统性的粗心。
反正说好话,错了,不过是少一个锦上添花,不像一些批评性报道,马虎半分,就有可能惹大麻烦。
在这种报道心理作用下,编造,出错,违背常识,类似的笑话并非孤例。最近的例子即是新婚夜里抄党章。闹了笑话,好意却成了抹黑。
2
从报道的社会整体效果来看,“表扬性报道”同样需保证真实权威。否则,民众对你所说,不仅“狼来了”没人信,连“出太阳了”也没人信。“表扬性报道”马马虎虎,同样贻害无穷,严重消解社会信任。
要避免和杜绝类似的笑话发生,不是处理几名当事人就可以做到的。今天是“内江日报”粗心,明天又是“外江日报”马虎,只有彻底扭转报道心理才是治本之策。
无论批评报道或是表扬报道,此区分其实在现代新闻学看来,并不科学。分一个表扬、批评,很多时候,其背后打量的是公权视角。对于媒体来说,重要的不是表扬、批评的区分,而是真实、客观。
坚守真实、客观的原则,媒体应摘掉表扬、批评的有色眼镜,选择新闻、报道新闻一视同仁,都是自己的出品,代表着自己的报格。同样严肃对待,表扬稿也不能让“哑巴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