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6日,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环保部发布消息,认为此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始于黑龙江哈尔滨、绥化和大庆一带,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导致这次区域性重污染的“元凶”。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一名负责人认为,判断这次大范围污染源来自黑龙江,缺少必要的科学依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对此回应说,环保部公布的判断是专家组基于监测数据客观分析、会商的结果。
从环保部认定此次大范围雾霾肇始于黑龙江哈尔滨、绥化等地,到黑龙江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公开否认此说,再到中国环科院研究员公开予以肯定,针对这次波及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大范围污染的“元凶”,有关部门一来一往展开了争论。这不是无聊的打嘴仗,不是为争论而争论的意气用事,而基本都遵循了摆事实、看数据、讲科学、讲道理的原则,所以呈现给公众的不是一般的口舌之争,而是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弄清雾霾的成因,并建立科学的雾霾归因、预防遏制和问责追究机制。
具体地看,起先环保部发布的消息中,不但明确提出此次大范围雾霾源于黑龙江的结论,而且列出了有关数据作为依据。如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检测数据显示,10月31日至11月6日期间,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756个,其中黑龙江省以580个火点数稳居第一,占此次监测到全国火点总数的76.7%,远超第二名山西省的66个火点数。从直观上看,黑龙江省秸秆焚烧火点的这个突出的数字和大幅占比,当能证明环保部公布的“生物质燃料排放”为元凶之一所言不虚。
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提出不同意见,也并非毫无依据的强为之辩,不能因为其有为本地环保工作“危机公关”的动机,就视之为傲慢、偏见或胡搅蛮缠。比如,该负责人承认,他们也监测到了省内多个秸秆焚烧点,但他们“进行了科学的模型模拟计算”,结果是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气团不会产生远距离传输,因此只能说明秸秆焚烧是造成黑龙江当地污染的原因之一,不能视为其他地方雾霾的“元凶”。该负责人还提出,污染气团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复杂的变化,需要用跟踪监测、气象条件监测以及用数值模型等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对整个污染过程进行完整的后评估,才能弄清楚污染气团的传输过程及传输量,这一轮大范围污染过程刚结束,就判断“元凶”来自黑龙江,未免太过轻率。
对此,中国环科院研究人员明确认定,环保部公布的判断基于翔实的监测数据,是专业团队根据检测数据客观分析、会商的结果,其科学性、权威性不容置疑。不过,对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包括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气团不会产生远距离传输等,中国环科院研究人员并未作出直接回应,至少在有关新闻报道中没有看到。中国环科院和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都是专业的环保机构,前者在业界的地位和权威性应当更高一些,人们会更愿意相信前者的意见,但中国环科院也需要就后者的意见作出更直接的回应,才能增强环保部所发布结论的公信力和说服力。
围绕这一轮大范围雾霾天气何为“元凶”展开的争论,以典型个案的形式凸显了一个重要问题:每次雾霾过去之后,是否都能找到明确的“元凶”?如果能,就应当下功夫找到每次雾霾的“元凶”;如果不能,就意味着有些雾霾天气目前还找不到明确的“元凶”,对找出雾霾“元凶”不能做硬性要求。
在一个地方范围之内,雾霾天气主要有三方面的成因,一是污染物排放积累,二是气候条件(冷空气减弱、持续静稳天气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有的地方还要考虑地形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三是外来污染物输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一个地方的某次雾霾天气,能够找出占主导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元凶”。这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元凶”问题引发争论,从环保部、中国环科院等单位采用的监测、分析、会商方法看,对某次超出一个城市范围甚至横跨多个地区的雾霾天气的“元凶”,也可以从污染物排放积累、气候条件、污染物传输等方面入手进行查找,雾霾天气的成因或许很复杂,但“元凶”一定能够找到。
无论是一个地方范围之内,还是蔓延多个城市和区域,每次雾霾过后都找出“元凶”,不但可以让公众对雾霾天气有更多知情,做好必要的预防和防护,更好履行对治霾应尽的责任义务,更重要的是,还能推动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自我加压,严格依法履职,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把每次雾霾天气的应对和治理,都当成一场真刀真枪的环保实战。每次雾霾天气都要找到“元凶”,治理雾霾才能抓住重点,对症下药,最终取得实际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