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9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AI为何还要读书?这位老师的回答何以获赞百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7 22:0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怎样的心态面对AI,以怎样的规则使用AI,我们都需要以自己的努力来作答
有AI为何还要读书?近日,武汉一中学高三班主任匡老师的回答获百万点赞。
匡老师在演讲中说道:“当我的校长慷慨激昂对每一位老师要求你必须学会用DeepSeek时,我的学生在教室里质疑我,人为什么要念书?我为什么要记那么多东西?不是有AI吗?我问它就好了啊。可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有知识的积累,人才可能会有独立的思维。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未来,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得多么值得人信赖,希望你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人格上,不独立,毋宁死。”
学生困惑“AI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这两天,继DeepSeek风靡全网之后,又一个AI应用Manus刷了屏。尽管这个处于测试阶段的应用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AI正在加速进化。
当医生看到AI生成的治疗方案感慨“天塌了”时,当编辑看到投稿分不清作者是人还是AI时,人与AI的关系,已是一个必须深度探讨的命题。
匡老师演讲中的那句“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引自《奇葩说》的一期辩论,辩题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詹青云作为反方,借用唐僧的比喻表达她的观点: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她说,能共享的只是数据,不能把数据等同于知识,知识需要不断进步,而能让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时代。
先不说到目前为止“AI幻觉”一直没被解决,AI生成的信息,仍需要人去辨别和验证真实性与准确性。就算AI完全值得信赖,AI生成的结果也必然受限于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它可以对已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呈现,但难以突破既定模式去创造全新的知识。某种程度上,AI就好比一本百科全书,不管多么巨大多么智能,它终究存在内容边界,而人的创造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却永无止境。
如果读书学习就等于考试,成绩好是靠反复记忆和重复性刷题得来,那么就不必奇怪,学生会认为AI生成答案更高效。然而,学习不是为了与AI竞争谁能记住更多的知识点,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深度思考、不断探索、塑造人格与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既有的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更要锻炼出批判和质疑的能力,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超越甚至颠覆既有知识,这是AI无法替代的。
从更宽泛的层面看,汲取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层面,体悟生活、健全人格是学习的更长远目标。我们的一生都在认识自己、打破自己、重塑自己。这个过程,没有一秒生成的快捷键,也没有3D打印模板。能雕琢出更好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手中的刻刀。
事实上,学生之所以会发出如此之问,既是因为AI技术带来了强刺激,更说明AI对传统教育方式正在产生冲击。从这个角度说,匡老师的那番激情演讲,是讲给学生听的,更是讲给处于变革时代的每个人听的:那种以灌输知识为目标,以标准答案为考核的教育方法,很难锻造出具有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能力的孩子,而那种倾向于以物质回报和短期利益来衡量学习价值的功利心,也很难让人抗拒AI带来的高效和便利。聪明的人学习如何驾驭工具,继而发明工具,懒惰的人却会成为工具的附庸。
当然,还要看到学生困惑背后的社会焦虑,因为不确定性也意味着安全感的缺失。对于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能否赶上AI带来的市场变化,迷茫的何止是学生?同样地,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怎样的心态面对AI,以怎样的规则使用AI,我们都需要以自己的努力来作答。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青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