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施一公会不会成为自己批评的人

[复制链接]

890

主题

1291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30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4 09:31: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么从事行政,暂时放弃学术;要么坚持学术,放弃行政,这是优秀学者必须做出的选择,不能再官学不分。


清华大学将调整领导层,2名拥有院士身份的校长助理拟晋升副校长。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拟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新京报8月22日)

对于施一公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舆论的反应颇为纠结,赞成者认为,有海外大学从教经历的施一公担任副校长,可为中国大学的现代治理做出贡献,而反对者认为,曾批评国内科研体制的施一公还是没有逃脱“学而优则仕”的宿命,他走上行政岗位,对科学研究将是一大损失。

也有人为施一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双赢”局面,即既做好副校长的行政工作,同时频出世界级学术成果———就在公示其担任副校长的同时,有消息称他的团队在《科学》杂志连续发表两篇诺奖级论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行政通吃”的老套逻辑,施一公先生如果担任副校长,最好的选择,是在任期中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否则,就可能在自己身上上演自己所批评的用行政职权谋求学术资源的事,他就不再是学校的副校长,而成为自己团队的副校长(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大学中不胜枚举),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兴趣还是在学术研究,那么,就不要担任行政任务繁重的副校长职务。

中国大学已不需要学者担任校长,学术、行政两不误的所谓“双赢”了。近年来,在大学里,由于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行政权力主导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导致大学教育和学术严重行政化、功利化。在大学里,不要说教授们渴望担任校长,就是一个后勤处长、科长岗位,也会吸引教授去应聘。而吊诡的是,教授担任行政职务后,行政职务繁忙,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却多起来,这不是他们有超人的精力和过人的本事,而是动用行政权,为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科研团队)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同时,也有一些人为了各种利益因素,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署上领导的大名发表。近年来,当选的两院院士,有80%有行政头衔,就连获得国家教学名师者,也有一成以上是大学校座,这已引起舆论对大学的严重不满,校长、副校长学术成果“丰硕”、教学成就“卓著”,没有提高大学的声誉,反而让很多大学年轻教师失去教育理想和学术理想———在大学里,成就所谓学术理想的通道,是走行政之路。

这就是施一公先生曾批评的不公的科研体制。也许,施先生在担任副校长之后,不会动用任何行政权力为自己和自己所在团队去谋求学术资源,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中,谁来对其进行监督?要知道,目前已有议论认为,施担任副校长,对他的学术研究会有“好处”,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如果出现这种结果,施先生个人的形象最终会败坏,与他回国的初衷也完全背离———说实话,施一公回国的价值,不是在中国多一名优秀学者,甚至也不是未来有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是推进中国内地科研体制改革,为内地高校带来清新之风。假如施能明确拒绝担任副校长,他或会获得更多尊敬。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拒绝与体制合作,而是应该摆脱利益的纠缠,给中国体制内学人做出示范———带着美好理想回国的学者逐渐被体制化,让引进人才促进内地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效用大打折扣。

要么从事行政,暂时放弃学术;要么坚持学术,放弃行政,这是优秀学者必须做出的选择,不能再官学不分。我国从2010年颁布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后,就在推进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其中一项任务是校长职业化、专业化,一度,我国曾改变北大、清华校长一定要是院士的不成文规定,选拔校长更关注候选者是否懂教育、懂教育管理,也明确要求担任校长、副校长职务后要全身心投入管理,可最近,原来的传统做法又开始回潮,这表明推进校长职业化、专业化,遭到阻力,掌控行政权者不愿放弃教育和学术利益,与之对应,学者也想通过掌握行政权,扩大权力,获得更大的学术利益和教育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施先生的选择,不仅是个体的选择,还于中国大学改革,有着某种象征意义。文/熊丙奇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