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我们不能回避,一些自律不强的军队干部,确实把部队的文艺单位,当做了自己的“后宫”,将一些意志品质不坚定、贪慕虚荣和个人利益,甚至业务能力不适合部队文艺工作要求的人,安排进了部队文艺单位,甚至根据个人喜好直接影响这些文艺单位的干部配备。(廉政瞭望2015年3月4日)
近年来,军队文工团备受诟病,呼吁撤销的声音越来越高。首先是“歌而优则仕”。唱几首歌,演几个小品,就是将级军衔,军级待遇。军队崇尚来自战争或军事行动的荣誉,“歌而优则仕”触发了军内的不平衡感。其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文工团的大腕明星,哪个不是千万富豪?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商业演出、广告代言等,这不仅影响军人形象,更与军队现役的纪律严重相悖。
上述两点与军史作家、开国少将蔡长元之子蔡小心所称的“后宫”比起来,简直都算不上什么。“后宫”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腐朽,坠落,淫乱等词汇。蔡小心并非无的放矢,不少文工团女演员成高官的“情妇”,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
笔者虽然佩服蔡小心“后宫”这个词用得贴切,但对他认为文工团必须保留建制的观点却不敢苟同。不可否认,特殊的岁月里,文工团在团结、宣传、动员、激发军队士气等方面都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今非昔比,不仅军事战争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现在部队里已能给军人提供与战争年代有天壤之别的各种娱乐活动,再说,军人有假期,脱下军装就是老百姓,可以一样享受大众娱乐。
蔡小心提出文工团必须保留建制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其一,因为军队的特殊性,一些边海防的艰苦岗位的慰问演出,需要表演者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和奉献精神;有些基地等演出慰问对象,还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一些直接面向部队的节目,其创作和表演,都需要有很强的兵心兵味。 其二,文工团的存在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蔡小心所提的虽然有一定的理由,但却经不起利弊权衡。关于第一点,花费大量的资金以保留建制的方式,其投入与产出,是否能成正比值得怀疑。如果文工团真能抵得上坚船利炮,世界上就不会只有中国和朝鲜等极少数的国家,在军队中设有文工团这样的编制。至于第二点,只能说明蔡小心已经认识到,文工团有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再说,部队就是部队,军人不是老百姓,可以任性。看演出又不用天天看?倘若部队已经有足够的娱乐设施,为什么还要求全?如确实需要到一些边海防的艰苦岗位慰问演出,以及所谓创作和表演要有很强的兵心兵味,可以委托民间艺人团体来完成,艺人要的无非是名和利,没看见一些演艺人员想上央视都挤破了头?这方面部队完全可以通过宣传部门与媒体达成默契。花小钱办大事,何乐而不为?因此,以上述理由保留文工团建制,恐怕也说不过去。
其实,从要以“高官厚禄”方能收编到民间艺人来看,冠之以部队文工团,有损于人民军队的纯洁,这才是最致命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要求公职人员,“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公职人员序列中,军队干部按理说应该是最纯粹的,但文工团中大批社会化“明星”加入,一边享受将官校官的高待遇,一边又活跃在商业演出市场上,文工团成了富豪团。公职人员不能经商,艺人入了军职理当不能例外,但倘若不让这些将官校官们“走穴”,谁还会愿意留在文工团?军队要纯洁与文工团要生存形成尖锐矛盾。如果二者择其一,文工团何去何从?应该不会有悬念。
就事论事,综合上述,岁月不留人,笔者认为,就算文工团没有成为一些军队干部的的“后宫”,也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文/郑智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