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3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打招呼”的检查才是真正的检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08:1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某市所有常委一进会议室,就被要求关闭手机,集中乘车去检查工作,凡有“打招呼”者,一律按违纪处理。不打招呼的检查结果,自然很不好看。在当地一治污工程现场,情况让人触目惊心,“看了3小时,衣服臭3天。”但看到的是真情实况,对改进工作大有裨益。(4月11日 《人民日报》)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微服私访”一说。因为那时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如果是公开出行“巡查”,都免不了乘上大轿,还要鸣锣开道,旗风浩浩一路行来,看到的多半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而下级或民间的真实情况,这种招摇过市的方式肯定是看不到的。这样,事前不“打招呼”的“微服私访”就有了非常实在的意义。君不见,一些表现优秀的地方官员,在“上级”的“微服”中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因此,不“打招呼”的检查,才是真正的检查。

  检查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要激励先进,推广经验,树立榜样,让“独放”的“一花”引领出“满园春色”;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问题,吸取教训,督促后进,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促进工作的全面开展。不管是哪个方面,我们需要的都应该是真实的情况,而不是那种刻意的表演。但是,就近年的情况看,“迎检”倒仿佛成了热词,不少基层公务员都在抱怨频繁的“迎检”有些让人疲于应对。

  其实,对于“迎检”一词,确实有些使用过滥了。本来,检查工作的主动权应该在检查者一边,但“迎检”就将主人翁换成被检查的对象了。这样主、客一颠倒,大量的功夫就花在了“迎”字上。因而,在一些地方,这“迎”简直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那些深谙“迎检”套路者,往往就屡“迎”屡胜,各种奖项、头衔奔涌而来。但在这些先进、优秀之中,也不排除那种为“迎”而演绎的假象、形式。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典型的“掩耳盗铃”行为,检查者频频点头,迎检者满面春风,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本来,作为一级单位、一个团体或个体,接受检查是平常的事,但若只是为了“迎检”而“迎检”,那就有些适得其反了;作为一级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也是职责所在,分内之事,干嘛一定要像“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般先颁“圣旨”,待各地都准备好了迎接“圣驾”时,才浩浩荡荡地出发呢?那样的“检查”,下级疲于搞“糊弄”,上级甘愿被“蒙骗”,最终受损的还是党和人民的利益。

  诚然,对一些大型的项目,先行通知检查验收时间是应该而且必须的,那样才能促进生产、工作的进度与质量,“迎检”一词才显得实在。而平日里的各种常规检查,就真的没有必要让下级迎接“圣驾”。就像前面说到的那种不“打招呼”的检查,虽然“看了3小时,衣服臭3天”,但真实情况明白了,对症下药的措施就好制定,检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检查”必不可少,但应该检查不事雕琢的“常态”,也就需要更多不“打招呼”的检查,真真切切让下面的“迎检”变为“受检”。这难道只是一字之差吗?作风的转变,角色的转换,工作的落实尽在其中也。是呀,“认真还自在,作假费功夫”,只要一直按照规定、纪律严格要求,认真工作,接受“检查”就是,还有什么可“迎”的呢!

  长江网网评员:何竹梅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