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6岁老人捐50万积蓄助学:为农村孩子尽最后一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20:32: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月31日消息,“这些钱,留在我这里没什么用,给生活困难的学生,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周围人的困惑的眼神,严刘祜显得很平静,他说现在手头有这些钱,就都把它捐了。
  严刘祜老人今年96岁,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过去曾资助过不少困难学生。前不久,老人做出了决定,将毕生积蓄的50万元全部捐出,用来助学。
  老人说,他出生于贫寒的家庭,在社会的扶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现在年纪大了,钱留在身边没什么用,打算把这些钱捐出去,让一些农村家庭困难的孩子更好地完成中小学阶段教育。
  在社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
  严刘祜老人的生活非常节俭,当记者10月26日在位于杭州城西的老人家中见到他时,注意到他家里的家具都是旧式的,有的还已破烂,用绳子绑着固定。他正坐在一张破旧的椅子上,全神贯注地阅读当天报纸有关党的十九大的报道。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感触很深。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我见证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各级各类学校。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为教育再尽一分力量。”虽然已年过九十,但老人对时事仍非常关心,每天都读报和上网,尤其关心有关教育工作的报道。
  因为工作原因,老人去过省内多所中小学校,最让他牵挂的,是那些困难的学生。“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如果是因为经济原因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情。”说到这儿,严刘祜深有感触。
  1922年,严刘祜出生于温州鹿城一个贫寒家庭,小学毕业就辍学了。直到一年半以后听邻居说温州中学设有助学金,学习成绩优良的可以享受,这才使他尝试着去报考。幸而被录取了,又遇到一个难题。当时温州中学初中部在仓桥(今温州实验中学所在地),严刘祜家在西门外,相距较远,中饭来不及回家吃。这时住在仓桥不远处的热心邻居主动伸出了援手,约他每天到她家吃中饭,这一直持续了三年之久。
  严刘祜读高中时,正是日军侵华时期,温州遭受野蛮轰炸,温州中学被迫迁到青田水南。六七百个师生一下子涌到一个小村子,是当地农民让出了栖霞寺、大祠堂和民房,还紧急盖成茅棚,才使得温中师生有了栖身之地,得以弦歌不辍。
  严刘祜中学毕业以后,在家待业,又是热心的乡亲们出钱,让他到丽水碧湖报考大学。当时住不起旅馆,是碧湖当地学校免费安排他住在教室里,在学校食堂搭伙。他考进浙江大学,前两年就读于龙泉分校,后两年转到贵州遵义总校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已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西迁,为了让东南各省的学生方便入学,特在龙泉设立分校。
  严刘祜记得,当时分校师生加起来三四百人,生活非常艰苦,住的是临时搭建的茅棚,吃的餐餐都是青菜淡饭,有时去饭厅迟了还会饿肚子。但同学们生活上相互关心、帮助,附近的乡亲也给了他们很多支持。就这样,严刘祜在社会、亲友的支持下,终于在艰难的岁月里完成了学业。
严刘祜老人在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 本文图均为 浙江新闻网 图

  经常去全省各地的中小学调研走访
  1945年大学毕业后,严刘祜先是在遵义和重庆的中学任教,后在广州《世界新潮》杂志当编辑,然后回到故乡温州任教。1949年以后,他参加《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创刊工作。1951年7月,因工作需要,严刘祜调到浙江省教育厅,开始担任《浙江教育》刊物的编辑。
  “除了短期的新闻工作,我的职业基本都和教育有关,不是在教育报刊社,就是在学校。”严刘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还先后在杭州五中、金华三中任教,也曾参加省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浙江教育》一直是全国发行数量和影响力都较大的教育刊物。为了办好它,编辑人员经常去全省各地的中小学调研走访。严刘祜同样也去过全省各地多所学校。
  “我们的中小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办的学生刊物要尽可能地多一些农村元素,能让农村孩子喜欢读,读得懂。”严刘祜说。他经常到农村的中小学,跟老师、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反映到编辑部,努力促使刊物不断加强指导的针对性。也会尽可能地把学校、学生的困难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想办法帮助他们争取资金、政策支持,自己也曾拿出工资收入,帮助一些农村学校改善教学设备,帮困难学生解决学杂费、生活费。
  “我刚工作的时候,严老已经快离休了,但我对他的印象很深,他为人特别善良,每到年底,他会收到许多信件和贺卡,都是他教过的学生和经常联系、帮助的基层教师、学生寄给他的。”严老的同事,现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陈宁一回忆。
今年5月,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严刘祜为母校捐赠一万元,此为捐赠证书。

  希望为农村孩子尽最后一份力
  “真的很感谢严爷爷,在我的眼里,他就是我的亲爷爷。严爷爷不仅资助我完成了学业,还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起严爷爷,现年26岁的淳安女孩艳艳(化名)语气里充满了感激。
  2003年,严刘祜得知淳安农村小学女生艳艳家庭生活困难,他对这个女孩说:“你的困难我帮助解决。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你的生活会好的。”从那时以后,严老多次给艳艳写信,鼓励她好好学习,全面发展。每个新学期开始前,都汇一笔钱给她。
  在严刘祜的帮助、支持下,艳艳顺利地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考上大学,现在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前段时间,艳艳还专门来看望我。我想,如果我的一点点付出,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改变命运,那是很值得的。”严刘祜说。
  2015年,是浙江大学1945届学生毕业70周年的日子,严刘祜和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老同学开了一个视频会。会上同学们相互勉励,要在有生之年,活得健康,快乐,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今年5月,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作为校友的他,为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了1万元,成了“支持大学建校120周年‘聚沙成塔’众筹捐赠”活动中,年龄最长的校友之一。
  严刘祜说,据他了解,尽管现在经济发展,社会普遍富裕,党和政府也非常关心困难地区和困难家庭,但因为种种原因,总还是有一些家庭的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帮助。“我的孩子大都是教育工作者,她们对我的捐资助学行为完全支持。”严刘祜还说,只要生命不止,他关心教育的心思就不会停歇。
  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对严刘祜捐资助学一事非常重视,准备近期与与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教育基金会签订捐赠协议,定向资助温州农村困难家庭。
  来源:浙江新闻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