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乞丐村”的帽子为何难摘掉

[复制链接]

890

主题

1291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30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9:14: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全国第一乞丐村”标签化、污名化,站在高处进行道德指责并不难,但中国还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面对他们抛白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道德的。


日前,北京、南京等地不断爆出“全国第一乞丐村”小寨村的村民在地铁上乞讨的消息,小寨村再次引起媒体关注。小寨村村主任方俊文等人发现,这些乞讨人员都不是他们村的,而是邻近乡镇的。“自从小寨村因乞讨出名后,附近地区的乞讨人员被发现后怕丢人,都说是小寨村的,小寨村是替人背了黑锅”。

2005年,小寨村“叛徒”李玉平在他就读的小寨初中的校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致全乡中小学生的一封信——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的文章,提到“当时乞讨气氛很浓,越来越严重,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后来,“别跪了,站起来”还被制作成励志标语。10年过去了,小寨村仍然戴着“全国第一乞丐村”的黑帽子,甚至还被其他村子的乞丐冒名,李玉平知道了恐怕要更加“看不下去了”。

对小寨村的“村史”作了一番搜索与梳理,可以用“始于贫穷”“长于习惯”“发于媒体”“苦于现实”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有头发谁愿意当“瘌痢”?外出乞讨成为一种脱贫方式、生活方式,贫穷绝对是首因,所谓人穷志短。农村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发展乏力,而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反差越来越大,乞讨或许是缩短差距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于是……当然,贫穷只是充分但非必要原因,否则不足以解释:上世纪70年代,全国贫穷农村比比皆是,“桂冠”何以独落小寨村头上?缺钱更缺“钙”,骨气还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也正因此,舆论看小寨村的眼神总是怪怪的,言语也不乏负面道德判断。

对“全国第一乞丐村”标签化、污名化,站在高处进行道德指责,期望他们自我补钙之后得到道德提升并不难,但中国还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面对他们抛白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道德的。也许久居繁华都市的我们已经看不到偏远农村、山区的贫穷,看不到穷人的困顿,但经常发生的因贫困导致的悲剧仍然不时提醒我们:贫穷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不久前,贵州毕节4名农村留守儿童自杀之后,媒体记者纷纷深入毕节采访,并用“难以想象”来形容当地的贫穷。

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精准扶贫,不让贫困代代相传,仍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对处于不同起跑线、获得较少发展机会的地区,社会还是要多些关心、多想办法,让穷人早日脱贫,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同时要认识到,指责、贬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文/连海平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