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对于学生来说,本该是休息调整或者培养课外兴趣的时间。然而近年,“有偿补课”班正在迅速蚕食着学生的宝贵假期,从中学到小学直至幼儿园,概莫能外。
其实,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明确中小学有偿补课的六条禁令,但为何禁令之下,“有偿补课”热却依然“高烧”不退?
因为“有偿补课”牵扯到的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已经形成了互有默契的“利益共同体”。教师自不用说,有报道称,一些“名师”一个假期靠“有偿补课”“挣个四五万元不在话下”;而为了提高成绩,学生、家长自然心甘情愿掏钱上课,更何况有些课程的确对“涨分”大有裨益;或出于爱惜教师人才,或为了打造学校教学口碑、提高升学率,学校对于老师的“有偿补课”行为也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这种“共进退”的关系一旦形成,将对“民举官究”的治理模式形成“免疫”,即便打掉了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也会带着学生在自家里继续“开小灶”;只要钱花得物有所值,学生和家长就一定会守口如瓶。而且,这还会让人误解,既然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儿,干嘛要禁呢?
实际上,“有偿补课”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会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比如,有的教师在学校上课时生硬、不耐心,但外面讲课特别热情,像“换了一个人”。还有的教师采取“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的方式,有意“雪藏”教学重点。如果这样的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课上教学将被“架空”、形同鸡肋,老师上课提不起精神,学生听课心不在焉,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其次,学生宝贵的假期休息时间被剥夺,本就沉重的课业负担继续加码,让学生身心俱疲,喊了多年的“减负”口号成了一句空话。
那么,该如何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重心重回课堂呢?第一,要提高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待遇,特别是将全部精力都奉献在课堂教学上的教师。这需要改变教师能力评价机制,比如增加学生对老师评价权重,倒逼教师在钻研课堂教学上下真功夫,出成绩。
第二,加大对“有偿补课”行为的打击力度,不仅要处罚涉事的教师,还要让所在学校和其主要领导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一味“求难求奇”的乱象,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按理说,中学以下都应该算作基础教育,都是在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作准备。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基础教育越来越难,很多过去应该在大学解决的问题竟然下放到中学、甚至小学教育中。在本来应该培养兴趣和创造力的年纪,整天在题海中苦苦挣扎,面对着成年人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一筹莫展;而在心智都更为成熟的大学时期,却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本末倒置”,也是导致“有偿补课”的最直接原因。 |
|